江惠櫻:台電除了身為國家唯一電力供給來源之任務外,又需兼顧國家政策執行之重擔,無法如一般民營企業對其業務具有完全之自主管理權,演變成今日錯綜複雜的局面,使得政策推廣更難以執行。除 台電自身問題外,馬政府對人民的溝通不足,使得政策反覆改變,誤導民眾以為提高電費之目的是要彌補台電之虧損,後此議題又被部分媒體與非專業名嘴以政治目的炒作,試圖藉此瓦解民眾對馬政府之信任,如此一來,想要提高電費,正確反映台電購電成本將遙遙無期。
在眾多調整電價問題中,民眾對於台電購電成本中以高額向IPP購電,並簽訂長達25年合約,使得現在無法因應整體經濟環境進行調整,最是無法理解,加上經濟情況不好,產業在長期使用低電價高品質的情況下,更不願支持此一政策。當各界反核聲浪不斷提高,台電要如何解決釋放綠電購買自主權,也是民眾關心的議題之一。
個人淺見認為,除了政府應檢討政策發展與民眾溝通議題外,台電 應思考如何解決「球員兼裁判」之角色衝突。台灣電力市場應儘早邁向自由化,台電目前獨占電力市場的結果,就是台電一方面擔任產電供電業者,主導上游火力及核能發電,又掌控下游輸電及配電。同時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台電又位居再生能源審核者,相關再生能源設置都需經台電同意後才能發電。這樣如何提高國內再生能源發展?<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