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周英、德、法、義等歐洲大國,不顧美國的勸阻,紛紛宣布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亞投行),使得亞投行一時洛陽紙貴,連國內也傳出有意加入的說法。不過從台灣的國際處境來看,在追求流行前必須認真打一下算盤,免得加入的甜頭不多,反而惹來一身腥。
亞投行是中國主導的產物;總部設在北京,籌備處主任是中方派任,去年10月的簽約儀式也在北京舉行。在討論台灣是否應加入前,應該先看看北京及各國加入的目的為何,才能了解對台灣的利弊。
對中國而言,推動亞投行絕對是名利雙收。目前從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到亞洲開發銀行(ADB)等國際性發展金融機構的運作,大多是由美、歐等傳統已開發國主導。
這些機構並非商業銀行,功能主要是透過優惠性融資及開發專案,促進經濟發展及消除貧窮,而非賺錢。話雖如此,開發融資有先後順序,也有大小之分,其分配結果對借款國有很大的影響,也因此決定權就等於國際政經關係的影響力。
中國新領導人爭取國際發言權及影響力的企圖越來越明顯,在舊制度無法改變,手上又有大把銀子的情況下,另起爐灶自開一局,是極其合理的思維,也是推動亞投行的基本背景。簡單的說,透過亞投行的資金投放及發展專案,絕對有助於增加中國對亞太各國的政經影響力,更是北京取得與美國平起平坐的發言權,名利雙收的利益顯著。
至於英、法、德、義甚至澳洲等國加入的可能思考,一是有意藉此增加對亞洲經濟事務的參與及影響力,二是可藉會員身份從內部掌握亞洲新政經結構的改變趨勢,更重要的是替本國業者爭商機的考量。這是因為所有此類機構的基礎建設專案,都會限制投標廠商必須來自會員國,若沒有會員身份,就等於分不到亞投行至少1,000億美金的建設商機。
我們要捫心自問,這些利益拿得到嗎?首先北京對台灣參與國際經貿事務一向是阻礙多於樂見,因此在亞投行這個中國後花園中,我們幻想能藉此強化與亞太國家的政經關係,應該跟天方夜譚差不多。若加入後又在名稱上被吃豆腐,更是得不償失。
退一步而言,若參與只求為產業買張門票,利益有多大?除中國本身的建設集團外,全球基礎建設的高手也都加入(高鐵及高雄輕軌都是歐洲廠商得標),台商有多少機會?台灣參加ADB快40年,除了每年抗議名稱矮化問題外,倒底為產業帶來多少機商,很容易盤點整理,這個結果再打個七折(因為歐洲沒參加ADB),就可抓出數字,而這個數字可能不會令人驚艷。最後,假設中國在亞投行中主動「讓利」,恐怕也會要業者以加入「中國隊」的方式參與專案,對我是利是弊,真的要精算一下。
總之,目前加入亞投行的甜頭恐怕有限,若花了預算又搞出個名稱、席位等矮化爭議,簡直是自找麻煩。我們應稍安勿躁,真要加入,等美國表態參與後也不遲。(作者是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