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鐵公司董事長殷琪昨(27)日表示,台灣普遍存在「無奸
不商、無官不貪」的觀念,這種社會文化,使官員在推動BOT案
時容易被冠上圖利廠商的惡名,在整體大環境沒有改變下,台灣
不適合施行BOT案。她說:「曾有企業界朋友問我,可不可以參
與某件BOT案,我告訴他,看我這樣就知道了,不要參與。」
至於投資高鐵是否後悔,殷琪語帶保留地說,如果她年輕十歲,
又沒有經歷高鐵的風風雨雨,她還是會選擇參與投資興建高鐵
BOT案。
殷琪強調,當年與其他股東一起投資興建高鐵,這就是她的工作
,她一定會努力把它完成,不會讓政府強制收買的情況發生。雖
然延後一年通車有些失望,但絕不認為這是一種挫敗,或是一個
不好的經驗。以下是殷琪接受本報專訪紀要。
問:高鐵過去信誓旦旦會如期於今年10月底通車,結果卻延後一
年,延後的關鍵因素為何?
答:高鐵工程相當複雜,很多工程在施作時我們都會和包商討論
,如果發現工程落後,就會要求廠商彌補、趕工或是招募人力、
增加設備,並須提出趕工計畫,以回歸主興建計畫。高鐵機電系
統某些工作嚴重延誤,今年8月中旬,高鐵公司核心幹部提出看
法,再和機電系統承包商台灣新幹線株式會社(TSC)與合組
TSC的日本七家商社討論,確定必須延後一年,並非倉促決定。
問:日本七大商社內部一直無法有效整合,高鐵公司如何解決,
達成通車目標?
答:日商整合的問題已經在溝通,可以逐一解決,所以我不認為
這個問題會繼續存在。對外界疑慮一年後高鐵能否通車,我們只
能用工作、行動證明,因為這些工作本來就要做、要去完成的,
不能光用有無信心或樂觀悲觀這麼簡單的說法來看。
是否向日求償?
按照機制執行合約
而且高鐵延後通車包括股東、董事、供應商都有損失。就供應商
來說,我們有合約關係,延後他們必須加派人力,這些成本在於
他們,雖然日商不必直接面對台灣民眾,但是他們有金錢、資源
與輸出成果的損失,而且壓力也不小。
問:既然高鐵延後通車的關鍵在於機電系統,那麼高鐵公司是否
有計畫向日商求償?
答:合約簽訂後就永遠往前走,包商有問題可以坐下來談,一起
解決,而且一般商業合約執行都有其機制,不可能一家企業要向
另一家企業求償,是透過媒體放話的,何況商業談判過程,也不
適合向第三人講,當然雙方在討論合約過程中,彼此都會有一些
主張,但目前還不到對簿公堂的地步。像高鐵土建工程,過去也
有部分工程落後,我們也沒說要告承包商,而是在新的時程計畫
下追趕進度。舉例來說,某家高科技公司興建工廠,結果提供設
備、機具的廠商延誤六個月,這家公司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先將
工期趕上,讓他可以營運、獲利,求償問題應用專業、成熟的方
法來處理。
問:高鐵延後通車已造成民眾與投資人對高鐵工程進度掌握不確
實的疑慮,未來高鐵公司會採取什麼方法重拾民眾與投資人的信
心?
答:信心不是描述、告訴人家就有的,必須要做出來,今年10月
底南部民眾可以看到高鐵列車在南部測試段時速達300公里,明
年1月北部民眾也可以看到試車作業,而且新竹車站的招商作業
也會展開,讓各界實際感受到高鐵工程向前推進。
問:在增資部分,政府是否有從旁具體協助高鐵?如果政府投資
會否再引起爭議?
答:高鐵計畫是政府重大公共建設,並以BOT方式由民間投資興
建,如果政府連這都不支持的話,那麼這個訊息代表的是什麼?
以後的BOT案政府又該如何推動下去?
就BOT合約機制來說,我們與政府應該是夥伴關係,政府如果要
協助完成高鐵,依照獎參條例規定,政府與國營事業投資高鐵比
例上限,最高不超過其資本額的20%來補足,當然這是最佳狀況。
考量海外集資?
日歐廠商意願強烈
問:以前高鐵計劃要赴海外集資,現在計畫有改變嗎?
答:國外的投資人在投資人非本國事業時,會做風險評估,包括
國家的風險與投資評等。最近有日本、歐洲等廠商,對高鐵站區
開發相當感興趣,其中新竹因為定位明確、市場也較成熟,以後
會有一、兩家旗艦店,桃園也有廠商願意開發。
問:有人認為如果台灣高鐵當初不改用日本新幹線系統的話,今
天可能不會延後通車,妳是否接受這種說法?
答:更換系統造成延後通車是一種結果論,但也不能證明這個假
設是正確的,不過,我認為台灣高鐵選擇的系統是正確的,也符
合交通部的安全規範。
問:現在外界已將高鐵與殷琪劃上等號,這次延後通車有人解讀
是高鐵公司與妳個人的挫敗,妳的看法如何?
答:我對高鐵無法如期通車感到有些失望,但我不認為這是一種
挫敗,或是一個不好的經驗,所以我仍會繼續鼓勵同仁去完成它。
我投入高鐵計畫已經九年了,在參與計畫前就曾想過會遭受很大
挑戰,過程中有些挑戰來得及處理,有很多變化不及因應,甚至
超乎預期,整體而言工作並不輕鬆,但我還是會盡力去完成。
<摘錄聯合理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