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農曆閏2月的初春,百花爭艷,大地欣欣向榮,在台灣西部
進行高鐵工程的人員,滿心期待著明年10月底通車的到來,頂著
驕陽辛勤工作,雖然汗流浹背,但沒有人喊累。
不過,高鐵總經理劉國治日前公開表示,如果今年7月沒有籌得
資金,銀行團可能不會繼續撥款,屆時高鐵恐有停工之虞。此話
一出,登上各報頭題,立刻讓員工心情起伏不定,私底下更是議
論紛紛,擔心支撐高鐵施工的銀彈,是否真的發生問題。
高鐵自民國91年辦理現金增資以來,即遭遇重重障礙,雖未立即
形成資金缺口,導致工程停擺,但集資不順問題一直存在,尤其
今年是密集籌資期,7月、9月、11月共需籌募277億元,都是攸
關高鐵能否繼續走下去的關鍵,交通部與高鐵局已拉緊神經,密
切注意因應。
交通部官員說,高鐵籌資不順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整個大環境變
化太快,經濟景氣不如以往;此外,高鐵投資金額龐大,回收期
長,加上負面消息接連傳出,都影響投資人信心;當然,當年高
鐵財務評估過度樂觀,對運量估算過高,也是要因。
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前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李建中持
相同看法。他認為,現在很多人對高鐵提出質疑,甚至沒有信心
,不單是環境與消息面不佳,國內政治局勢不安,更直接影響國
內投資人與外資進場的意願。
東吳大學企管系副教授賈凱傑表示,台灣高鐵是全球規模最大的
BOT案,沒有健全的財務,根本做不下去,現在面臨集資困境,
是否與當初財務評估與運量預測過度樂觀有關,值得探討;特別
是土建、軌道、車站、維修基地、核心機電系統等發包金額超支
600多億元,就令人好奇財務估算是否確實。
原始股東 應先增資
賈凱傑說,如果說集資是因為信心不足,富邦、長榮、東元、大陸
工程等高鐵原始發起股東,都是國內外知名財團,只要以實際行動
參與增資,應可收拋磚引玉之效。否則,若連發起股東都不投資,
其他企業當然會有疑慮。
台灣高鐵公司副總經理江金山說,高鐵總投資規模逾4,400億元,
「這麼大的計畫,財務一定做過審慎的評估」。他說,當時估算報
酬率14.9%,保守估算營運兩年後可以損益平衡,2008年開始出現盈
餘,營運第16年回收所有投資成本。
江金山表示,一般的投資計畫如果七年無法回收成本,基本上是不
具投資誘因的,但高鐵屬於基礎建設,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票價不
可能任意調整,所以回收期程長。不過,高鐵擁有50年的站區開發
營運權,這部分的收益在營運成熟後,也會陸續進帳。
他強調,集資順利與否主要靠信心,台灣高鐵於87年得標,88、89
年展開集資作業時,民眾對高鐵建設有一個美麗的遠景,看好高鐵
通車營運後的獲利與發展,參與集資意願高,結果有4萬多小額投
資人成為高鐵股東。
在各階段集資過程中,高鐵都已明確表示91至93年是施工高峰期,
也是資金需求與風險的高峰期,供投資人判斷;為吸引各類型投資
人,還設計出普通股與特別股等不同認股方式,供投資人選擇。
江金山說,高鐵依規劃進度執行各項工程,每個階段都可接受各界
檢視,「但很奇怪,每隔一段時間總有負面的消息出現」,尤其一
些似是而非的論調與不實批評,直接影響投資人信心,自然衝擊高
鐵集資成果。
他說,或許經常以書面或口頭方式說明高鐵工程進展順利,一般人
很難想像,但5月底高鐵第一輛700T型列車會運抵台灣,9月於南部
60公里試車線上測試,「有了營運實體後,相信應會提高外界對高
鐵的信心」。
英法隧道 可為借鏡
儘管高鐵公司認為集資是信心問題,但交通部官員以英法海底隧道
BOT案為例,強調財務可行性、資金來源可靠度,是完成BOT案的
重要因素。
英法海底隧道自1997年起興建兩座火車專用道與一座汽車隧道,全
長50公里(其中38公里位於海底),總建造成本為120億美元(約
合新台幣4,000億元),為當時世界最大的BOT案,特許期限55年。
「英法海底隧道公司」的自有資金比率為20%,主要融資來源為209
個跨國銀行聯貸。
對於這條隧道,英、法政府原本是不出資,也不提供融資保證的,
但承諾33年內不會興建第二條橫越英吉利海峽的隧道,並與英國鐵
路公司和法國簽訂長期使用契約,買斷50%運量,以保證運量的方
式,降低特許公司的營運風險。
然而,此案因投資規模龐大,在興建過程發生財務問題,由於是兩
國政府推動公共工程的共同決策,最後將特許期延長至99年,甚至
讓銀行的「融資」轉為「投資」,以確保計畫可繼續執行。
雖然英、法政府以推動公共建設的角度,協助完成英法海底隧道,
但就財務規劃來說,開始營運後仍面臨虧損問題。
相關官員說,政府與高鐵公司在高鐵BOT案上是合作夥伴關係,若
需要政府協助,只要符合法令、合約規定,交通部一定會提供協助
。但是,集資是高鐵公司負責,工程發包金額增加的成本,也得由
高鐵公司解決,政府很難插得上手。
江金山表示,目前高鐵工程進度、品質都在掌控中,7月集資狀況
迄今也符合預期,有信心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