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財務陷入困境,交通部財改方案未獲立法院通過,一切回到原點。審議中各政黨意見分歧,莫衷一是,但坦白說,高鐵是歷史共業,互推責任意義不大。於今之計,在於超越藍綠、權衡利害,協商出一套符合全民利益的可行方案。
平心而論,財改方案溝通不足與單一選項,確有缺失。各界批評多圍繞「圖利他人」,可惜意見流於空泛。舉例言之,依財改方案,原始股東負擔六成減資損失,此舉是否圖利?如是,應否提高至八成甚至全數承擔?此外,為吸引新股東須提供適當報酬率,是否方案設定比率過高構成圖利?如是,如何降低方不致構成圖利?再者,財改方案是否圖利特定企業?專業層次的對話也顯不足。整體而言,聳動辭令淹沒了財經專業,頗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味道。
儘管財務方案不無缺失,至少具有一項優點,就是可避免破產帶來的更不利後果。各界對於高鐵是否即將構成法律上或會計上破產,爭論不休;此事繫於法院判決等變數,本不易斷言。但不容否認,考量高鐵財務狀況惡劣、股權債權比例嚴重失衡、官民共治貌合神離等因素,的確令人難以高枕無憂。尤其高鐵涉及公共利益營運不能中斷,我們總不能看見棺材才開始流淚。
有人指出,政府不讓高鐵倒它就不會倒,例如由政府向債權銀行提出保證或協調展延還本付息,或透過行政指導說服具有準債權人身分的特別股股東讓步,但此舉將使政府財務愈陷愈深,使公私關係更為糾結。何況銀行債權人何辜,又置公營行庫公司治理於何地?因此後果未必更佳。既然破產不是危言聳聽,就應未雨綢繆。
如高鐵不幸破產,後續將如何發展?依照法令與契約規定,接著啟動接管與收買機制。關於接管,雖然政府有接管金融機構的經驗,但是接管類似BOT高鐵則無前例可依,所以接管辦法研擬十多年至今仍未定案。為確保順利營運,相關法制須釐清接管單位╱董事會的權限劃分,以及政府╱員工的徵用關係。從政策面來看,接管後將轉換公營還是另外招商?亦是值得關注的重點。
最令人憂心的是本案的收買機制。由於當初政府議約時的疏失,訂立以興建成本為計算基礎的收買條件,因此不但得給付近4,000億元收買價金,還得應付另案約3,000億元的賠償爭訟。回顧當初原始股東已透過關係人交易賺取不少利益,如政府還要再負擔鉅額損失,造成全民皆輸結果,實非事理之平。
回歸基本面,本案真正關鍵問題有二:面對目前虧損,究竟政府與原有股東之間應如何分擔損失?以及原始股東應否退出經營?這當然涉及高鐵顛簸旅程中的諸多紛爭。例如,關於運量人數與開發利益,當初評估均過於樂觀,前者可歸責於政府,後者歸責於民間,責任相對清楚。但有些爭議,如政府協助取得融資的角色等,雙方仍有爭執。雖然這些紛爭不易徹底釐清,但擬定解決方案總須依據某些客觀評價,以取信於民。例如原始股東當初承諾政府零出資,不無低價搶標之嫌,理應承擔部分損失。
綜上所論,我們呼籲朝野面對高鐵困境,積極談判尋求解決方案。財改方案雖不完美,但總比接管收買方案為佳,因此可以做為一個參考。如果支持「原始股東分擔部分損失並退出經營」的大方向,自可依此方案做調整;反之,如認方案條件對原始股東過苛,亦可據理協商出替代方案。如因循怠惰,恐非全民之福。<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