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要通車,除須解決機電系統問題外,場站聯外道路的興建、台灣
高鐵自有資金的籌集,都需要政府協助。一位台灣高鐵高階人士表示
,「政府如果擔心高鐵公司佔盡便宜,就自己收回去」。
這位在台高鐵任職的高階人士批評政府的高鐵政策是「政治干擾市場
」,為滿足地方政府需求,在台灣西部沿線設了十個站要高鐵停靠,
不利高鐵營運;既然這些場站是配合政府指導而設立,政府自應協助
如期興建高鐵場站的聯外道路,方便乘客接駁搭乘。
他並指出,台灣的資本市場令人憂心,如何把資本市場做大,讓高鐵
順利集資,也希望政府多給予協助;政府要做的配套措施很多,並非
幫高鐵公司,而是要「完成運輸系統的一環」,這本來就是政府當初
的承諾。
他強調,政府一直在補貼台鐵,但沒有人說政府圖利台鐵,對高鐵卻
又是不同標準的要求,「政府如果擔心高鐵公司佔盡便宜,就自己收
回去」。
台鐵高層官員也表示,政府在興建高鐵時,賦予高鐵太多責任,想藉
高鐵所設的場站達到國土重畫,混淆了交通建設與國土規畫的功能
;沒有一個國家是用這樣的做法,因為很難成功。
他說,以台北市為例,能成為大都市一定有其條件,至於一些「鳥不
生蛋」的地方,即使有高鐵經過,也未必會變成大都市。
但這位台鐵官員表示,在與高鐵公司協商場站共構等問題時,感覺不
到高鐵公司的積極性,他擔心高鐵公司是「另有所圖」。
因為依據BOT相關規則,如果高鐵公司營運不下去,政府可以接收
,讓高鐵繼續行駛下去;一旦政府接收,對台灣高鐵公司而言,並沒
有太大的損失,因為政府是照價買回,無損於台灣高鐵依規定賺得興
建費用兩成的利潤。
對於高鐵集資不順,交通部官員分析,高鐵唯一優勢原是場站開發利
益,孰料近年土地價格漲不上去,股價也不好,都使台灣高鐵面臨自
有資金籌集上的困境,也被迫向政府一再提出多項高鐵財務鬆綁要求
,包括放寬新股東加入台灣高鐵公司原始股東、擴大原始股東認定、
降低原始股東持股集保比率、解除官股不得超過百分之二十投資上限
規定等。
<摘錄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