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經濟環境詭譎多變,國內產業年初已展開應變,包括嚴控庫存水位,收緊應收帳款條件等,都是為了經濟變局預做準備。深挖洞、廣積糧是「自助」,產業更需要的「人助」是政府重大財經政策的可預期性,因為唯有更透明的財經政策,產業才能據此訂立可執行的短、中、長期計畫。
放眼下半年到明年的總體經濟情勢,眼前對產業影響重大的兩大政策分別是能源供應與基本工資。上月底政府宣布調漲電價,其中又以工業用電大戶調漲15%最受矚目。過去三年多來我國連續七次凍漲電價,此次調漲電價雖然是因為國際能源價格飆漲的不得不然舉措,但一次調漲15%仍讓產業措手不及。2015年立法院通過的新版電價公式,用意就是要讓電價調整有一個透明可預期的機制,當國際燃料成本上升或下降時,國內電價跟進反應,不只台電可以掌握電價的調整方向,產業界也可憑著公開資訊預期電價的可能走勢。
可惜的是,新版電價公式2017年正式上路後,七次凍漲讓電價公式流於形式,產業界也可能因此喪失了對電價調整的警覺性,總是預期政府最終會出手干預。過去一年全球減碳趨勢與俄烏戰爭大幅推高了能源價格,政府最終無法承擔高昂的虧損,出手調整電價。產業界關心的是,兩個多月後政府又要檢討電價,依目前的能源價格,10月很可能再調漲電價,但11月即將舉行選舉,依「往例」凍漲的可能性較大,如果今年不再調漲電價,由於明年沒有選舉,屆時是否又會重演今年的大漲電價?
除了電價調整,我國能源政策是否做出改變,也是產業界關心的議題。今年以來我們見到歐盟、南韓多國調整能源政策,或延後燃煤發電退場時間,或重新擁抱核電,背後都有國際政經情勢變化的因素。我國自2017年起經歷四次大範圍停電後,電力供應穩定度以及綠電的發展一直是產業界關心、甚至擔心的一環,尤其是國內電力最重要的支柱天然氣發電,新增接收站的推動一直不順利,若天然氣發電成長不如預期,我們還能倚靠的能源種類為何?
基本工資調漲是另一個影響產業的重要政策。今年前五月我國全體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呈現年衰退,這是六年來首見,顯示薪資成長速度趕不上物價增幅,這也是月前蔡英文總統出席全國產業總工會時宣示政府一定排除萬難、務必讓最低工資持續調升的主因。總統這番宣示不無選舉考量,因為她的政見就是要解決低薪問題,加上年底地方大選是另類的對政府信任投票,政府必須正面回應通膨的挑戰。
不論是能源政策、電價調整與基本工資調漲,都是關係產業生產成本的大事,政府必須更深入、更全面的跟產業界溝通,既是瞭解產業的現狀與困難,更要藉此讓產業知悉政策的可能演變方向,以此為基礎制訂各自的發展與生產計畫。今年跟後年分別有地方與總統大選,政治影響經濟的案例只會愈來愈多,同時間要面對國際間經濟的變局,又要分神面對國內各項政策的波動,絕非產業之福,也可能影響總體經濟表現。對企業經營而言,最怕的不只是變動,而是更多的不確定性。<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