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線來看,台灣及各國力求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積極發展綠能及儲能;中期來看,離岸風電進入建置期,工程如火如荼地展開,台電則提高電網汰舊換新預算;短線來看,國內入境管制持續鬆綁,有利外籍技師及工人來台,可望彌補先前因疫情缺工導致的工程延宕。
風電方面,台灣海峽坐擁世界級優良風廠,根據國際顧問公司4C offshore調查,全球前20大風場就有七個在台灣,前50名中台灣也占了22個,且多集中於桃園至雲林的沿海一帶。
目前國內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規劃2026年至2035年每年釋出1.5GW,共計釋出15GW裝置容量)選商即將展開,其中沃旭能源「旭風二、三號」風場、CIP「渢妙風場」、上緯新能源「海盛風場」已通過初審,預計於第4季公布獲選名單,將為本國供應鏈再添新訂單。
太陽光電方面,除持續推動漁電共生外,經濟部6月宣達將對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進行修正,要求符合一定條件的新建建築物於屋頂設置太陽光電,以加快太陽能裝置跟上進度。同時,為保護國內廠商,禁止大陸太陽能電池或模組進口,以提升國內相關供應鏈競爭力,營運前景樂觀。
儲能方面,為使民間電力與台電接軌,台灣電力交易平台已於去年11月正式上線,並獲得產業界高度關注,主要分為調頻備轉、即時備轉、補充備轉三項,各家廠商將依據不同的交易資源及應用情境,選擇適合的輔助服務在平台上進行競價售電獲利。隨著平台逐漸成熟,公開透明的費用標準也將推動愈來愈多家的廠商提出申請加入。
整體而言,由於ESG已成市場顯學,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企業投入減碳行動,加上由政府牽頭帶動民間投資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商機,經濟部預估未來八年帶動的投資金額將逾3兆元,每年有望貢獻台灣經濟成長率0.56%,可留意再生能源相關供應鏈,在此波台股修正的過程中,浮現之投資價值及機會。<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