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早在2015年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1)簽署的《巴黎協議》就提到世界各國在減碳過程中,必須考量勞動力的公正轉型及創造良好優質的工作機會。國際勞工組織也倡議,面對氣候變遷、推動淨零轉型,「不遺落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表示,政府已把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列入淨零政策的一環,盼協助受到能源轉型「不利益」的產業及勞工,降低損害。蔡玲儀是政府制定「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的核心幕僚。
她指出,加油站現在是使用化石燃料,當以後路上跑的是電動車、氫能車,加油站員工的生計,必須未雨綢繆。她舉例,德國宣示2038年要廢煤,但是燃煤工人不可能立刻轉去做風電、太陽光電,這時政府就要積極培訓和輔導轉業。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也認同:「公正轉型不能到以後再講,在變化的過程中,就要慢慢去調適。」他舉例,台電現有的燃煤電廠,現在正逐步改為燃氣(天然氣)電廠,因為台電是國營事業,電廠的員工都是同一家公司,轉換的門檻不高,經過再訓練就可去燃氣電廠。
但另一個國營事業中油公司現在的主力都放在油品,若以後都改電動車,沒有加油站,現在也得考慮投入氫能,為能源轉型做準備。
科技部近期提出的五大淨零科技領域,也首次納入社會科學。科技部次長林敏聰解釋,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台灣需要有大量的社會科學人才,投入整體效益評估,比如對經濟的影響,或是社會接受度與衝擊評估等,尤其在「公正轉型」上,需要有一群人未雨綢繆,提前規劃配套。
他認為,這次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除了仰賴很好的科技做驅動,也需要有很好的制度與社會科學,兩隻腳來推動。
不過,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質疑,政府的公正轉型,迄今還是模糊的概念,「英國為了能源轉型,每年至少花50億英鎊(約新台幣2,000億元)投入產業轉型、人才培養等工作,例如英國透過政策鼓勵,讓三分之一原本從事石油、天然氣產業的勞工,改做離岸風電;政府的公正轉型工作,不能等,現在就要開始做。」<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