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儲能產業發展快速,成為亞洲前段班,2017年起即以太陽能發電FIT費率與儲能系統安裝量掛勾來推動,一來解決太陽能發電饋線不足問題,二來也解決太陽下山後,太陽能發電驟降導致的鴨脖子曲線晚高峰問題,台灣何時跟進,業者殷切期盼。
儲能是今年紅火業行業,市場溫度驟升,今年以前為何「不熱」,是很多人的疑問。過去台電認為透過抽蓄儲能與復循環發電,即可解決用電供需快速調度,不認同儲能的必要性。為解決再生能源併網造成的電網衝擊,儲能需求量起初設定590M,就是來自美國顧問報告的建議。歷經幾次調度問題,將儲能系統需求加碼至1GW以上,可謂順應市場需求,快速因應用電戶的期待。
太陽光電的供電比重提升,下午4點後供電驟減,但工廠及民生用電未變少,未來用電尖峰將由目前的中午時段移至下午4時至7時。過去利用水力抽蓄調節,但在枯水期,僅能依靠發電機調度應急,不論使用重油或輕油來發電因應,成本極高,也與世界減碳趨勢相背離。
目前台電可使用的輔助服務手段包括:FRR自動反應卸載(及用電大戶虛量反應下的快速用電卸載)、AFC調頻輔助服務、即時備轉及補充備轉。前3項輔助服務中都有儲能系統的角色。目前AFC後續需求量可能來到1.3GW以上,即時備轉1GW,台電9月25日在第四次說明會指出,目前平台交易需求已經開出每日至少800MW ,年底增強型E-dReg規格的需求達2GWh。不少業界人士認為,要真正實現能源轉型,儲能建置規模至少要6GW以上。
綠能所及台電綜合研究所是少數執行政府預算計畫的單位,各界對其成果有好壞不同的評價。業者表示,早期的儲能示範案只是搜集業界能量與規格,若干示範案甚至是綁定幾家大廠規格所量身訂製的標案,這樣的發展反而延誤儲能產業的發展。
其實,台灣很多產業技術走在市場前沿,政府投入大筆研發經費,例如5G、AIOT、AI等,可惜未能發展成為具規模的產業;很多科研計畫只在「空中飛」,未能落地,十分可惜。近20年來,產業政策決定者多非產業出身,也許是原因之一。
能源局是主管能源事務的最高機關,成立於馬政府時代,葉惠青擔任首任局長。誰也沒想到,過去這個經濟部轄下的「小單位」,隨著能源轉型的重要性提升,不僅關係國家經濟發展甚巨,也緊扣著國際情勢變化;在風火推動再生能源下,更身膺重任,成為與綠能企業者互動最頻繁的中央部會。<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