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內閣上任、立法院新會期開議、核四追加預算及日本福島核災兩周年,核四議題紛爭愈顯激烈。林書鴻表示,台灣能源99%仰賴進口,能源安定影響國計民生、企業投資意願。核四因投資已多,且為新設備,可透過嚴厲查核、測試,排除商轉安全疑慮,建立安全機制升級規畫,讓新設備汰舊換新投入運作,取代核一及核二老廠才是上策。
林書鴻認為,目前大家擔心的多是核能安全問題,因此,如何提高核四安全度,是要努力的重要方向。除商轉前的嚴格把關外,商轉後的正常運作也可透過增加工安人力,例如二班制人力,強化安全監督。
例如,倘若核能廠一班運作人力需36人,那可要求另一班36人力一同工作,負責巡邏任務,不僅提升核能運作效率,也可增加就業機會,或是讓除役的核一廠人員工作權得以保留、調度。
林書鴻指出,以台電去年電力成本資料來看。台灣目前電力以核能、天然氣、煤炭以及燃油發電為主要來源;其中,核一至核三廠平均每度發電成本0.6元,天然氣每度發電成本2.84元,煤炭1.41元,燃油發電單位成本最高,每度約5.17元。
目前台電營運虧損主因,在於發電平均每度成本2.82元,而台電出售電力的每度價格為2.6元。一旦沒有核能支應,電價成本勢必明顯墊高。
林書鴻說,過去台灣採取低電價政策,是造就台灣經濟活絡發展的重要且正確的方向。當時為發展經濟、工業,政府把電價壓低,吸引企業投資。伴隨經濟成長、企業獲利之際,政府再透過課徵營業稅、所得等稅收加以回收。
以當前台電核能發電每年發電量占總發電量19%來看,不致過度危險仰賴;核能不僅發電成本較低,天然氣、煤炭發電也都還有溫室氣體的環保問題。在欠缺完整能源替代方案下貿然停建核廠,只是讓台灣經濟處於吃老本,影響百姓生計及企業發展。<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