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台灣高鐵公司都認為,高鐵通車後將帶動台灣整體產業發展,
具有經濟「火車頭」的效應。不過,昨天台經院公布一項調查,卻有
過半數企業並不認同這項看法,原因不外乎高鐵未來經營前景不明,
五大車站特定區開發期程過長,加上興建過程爭議不斷、高鐵五大原
始股東未勇於繼續投資,都讓企業界以保守眼光看待高鐵。
就高鐵營運面而言,高鐵公司預估通車第一年每日載客量可達14.
8萬人,一年營收為470億元。但扣除一年300多億元的折舊、
銀行利息與固定管銷成本,要到第三年才可能獲利;營運14年後折
舊攤提完畢,才開始進入賺錢時代。
而在高鐵站區開發部分,等同於進行一座新市鎮開發的大工程,要發
展到一定規模與吸引人口定居,交通部評估快則15年、慢則20年
。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其他交通運輸工具和市鎮為求生存發展,必然
會視高鐵為最大競爭對手,高鐵預估的經濟效益能否順利達成,恐是
一個未知數。
尤其高鐵通車後可帶動的產業發展,初期僅有與高鐵相關的部分,以
及車站內的購物中心、餐飲業、娛樂業等,產業別與產值均相當有限
,何況五大產業專用區除新竹有生物科技與醫療產業進駐,其餘站區
能吸引什麼樣的事業投入都沒個譜,更遑論未來會增加台灣什麼產業
競爭力。
再者,高鐵在興建過程中,包括工程、系統、通車時程、增資作業等
,爭議不斷,尤其五大原始股東對增資作業的態度不夠積極,總認為
五大股東投資比率已超過合約規定資本額的25%,接下來全民應該
一起參加投資。這種態度給人的觀感普遍不佳。
因為高鐵五大原始股東沒有展現出強烈的企圖心與責任心,就很難讓
外界對其產生信心,以致高鐵公司董事長殷琪率同公司一級主管向國
內600多家上市櫃公司報告高鐵計畫,希望爭取企業加入高鐵團隊
,但得到的反應都極為冷淡。
現在距離新的高鐵通車時程已剩10個多月,要如何提振企業界對高
鐵的信心,除了高鐵工程必須順利、增資必須如期完成外,政府也應
與高鐵公司加速規劃站區開發模式,以免通車後高鐵車站周邊仍是一
片黃土,所有的前景都被漫天塵土所遮蔽。
<摘錄工商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