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資料顯示,2021年化石燃料(煤、油、氣)與核能的平均發電成本分別為每度5. 12元、1.57元、1.92元與1.39元;但今年5月,油、煤、氣發電月均成本分別漲為6.20元、2.67元、2.72元,核電則維持在1.47元,即知核電除了穩定、無空汙、排碳的優點之外,相對便宜最為可取。然而蔡政府捨棄核能的能源政策,目前83%發電用高汙染的化石燃料,當然易受國際價格波動的衝擊,以致台電的平均發購電成本從去年平均每度2.01元,漲到2.67元,漲幅高達33%。
此外,蔡政府早在俄烏戰爭開始之前,已看到化石燃料價格飆漲,卻參與制裁俄羅斯,減少了10%的天然氣和15%的燃煤從俄國進口,反而讓自己馬上付出代價,迫使全民承擔電價上漲的苦果。而隨著俄烏戰事膠著,能源價格持續居高不下,加上明年3月核電二廠二號機除役,將少了98.5萬瓩的裝置容量,發電成本必然再提高。太陽能及風電建置落後,經濟部坦承2025綠電占比20%的政策跳票,電力排碳短期內降不下來,而歐盟2023年起試行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屆時將對我國產品出口造成衝擊,影響出口產業的競爭力和生存權。
就綠電而言,台電的購入電力中,風電每度5.10元,太陽光電每度4.94元,核電2025年歸零後,太陽光電、離岸風力發電陸續併網商轉,勢將顯著提高整體發電成本,長期電價漲勢恐怕銳不可擋。而且政府愈是政治掛帥,前面電費調幅愈小,未來三年調漲的壓力就更大,遲早非大漲不可。
最嚴重的問題是,政府調漲電費仍不能改善供電品質,也不敢保證不會發生缺電或供電不穩。美國商會說,經過3月的幾次停電,台灣的供電不穩不只是隱憂,而是需要馬上處理的問題。過去基於政治考量凍漲電費作繭自縛,讓台電虧損累累無法投資在電網韌性、再生能源搭配儲能設施的建置等,因而陷入惡性循環。就算綠電占比延後達到20%,因風電與光電屬於間歇性能源,併入電網後輕則導致電壓變動過大、系統頻率不穩,甚至觸發低頻卸載,重則輸電線路壅塞、電網電壓不穩,對系統供電穩定與安全產生衝擊。
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的「核能與安全能源轉型」報告指出,繼續或增加使用核能,可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碳排,也才能讓電力系統融入更多太陽能及風能。反之,若無核能,建設永續的清潔能源系統將更困難,風險跟成本也更高。難怪IEA強調全球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核電須從今年的413GW倍增至812GW。主要國家逐漸調整排除使用核電的立場,例如南韓新政府擬在2030年前將核電占比提升至30%以上;美國政府增撥核電營運基金;歐盟決議將部分核能視為綠色能源。
在當前全球能源危機、化石燃料價格飆漲、能源安全挑戰與淨零排放的氣候承諾下,核能是最好的選項。遺憾的是,台灣能源政策卻與國際背道而馳,主管經濟發展的經濟部反而將核電歸零奉為最高目標,還將重點放在貴而不穩的綠能,短期和中長期都有缺電的危機,經濟發展被犧牲將是難以倖免的夢魘。<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