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域風機架設即將飽合,建置離岸風力發電風場,成為政府再生能源政策的重要途徑,直到2025年,離岸風力發電機的裝置容量要達3,000百萬瓦(MW)。台電表示,其離岸風場第一期計畫預計三年後設置22部離岸風機並商轉,一年可發3.56億度電,約能滿足108萬戶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量。
架設海氣象觀測塔
台電今年初順利在彰化外海設置一座「海氣象觀測塔」,是台灣首座「國產化」海氣象塔。台電再生能源處處長陳一成表示,在海上架設風機不比在陸地,需要預先收集各種氣象數據。
海氣象觀測塔則可以長時間蒐集風速、風向、氣壓、氣溫、濕度、雨量及太陽日射量等氣象數據,是未來架設海上風機的重要參考資料;台電海氣象塔也在4月16日開始回傳即時監測資訊,是台電「海風借電」計畫的重要里程碑。
陳一成說,台灣海峽因位於台灣中央山脈與福建武夷山之間,狹道地形效應,具備強勁的東北季風,每秒平均風速可達6-8公尺以上,足以轉動風機。
而台灣西海岸中段,位在台中到雲林之間的地域,北有大甲溪、大安溪,南有濁水溪,數億年來的沖刷堆積,使海床非常平坦且潛灘,有利於風機打下基樁,是全球評價最適合設置離岸風機的最佳風場之一。
陳一成表示,台電第一期離岸風機將架設在水深20公尺之處,為優質的潛層海床,設置成本較低廉,風險較小且可控。將來第二期的風場設置,水深約30至36公尺,礙於工作船的配置,水深不會超過40公尺。
陳一成預料,台灣未來80%的風場都在彰化外海,台電為求風機建置環境一致化,降低開發風險,將先在彰化外海「卡位」,估計彰化外海風機將占台電離岸風機的九成。
協調降低漁業衝擊
按台電規畫,未來將以每年裝設30部離岸風機的速度,積極向「海風借電」,目標是十年後,在彰化外海設置200部風機,裝置容量達100萬瓩的「海上風力發電廠」。屆時,預計年發電32億度,等同於提供全台灣七成家庭,約970萬戶一個月的用電量。
不過,架設離岸風機確實與漁業發展產生利益衝突。為讓對漁民生計衝擊降到最低,台電將與漁民進行漁業合作研究計畫,研究開發能源與海洋資源。
經濟部日前「我國離岸風電推動現況與挑戰」報告就指出,離岸風場開發與漁業活動競合,仍有待溝通。目前漁業補償仍由開發業者自行與漁民團體協調,但雙方意見分歧。加上已有福海、海洋兩家示範業者的作法差異,漁業補償談判面臨重重障礙。
事實上,除了影響漁業權,我國發展離岸風電仍欠缺好幾道「東風」,包括是否排除兩岸直航航道;欠缺離岸風電專用碼頭及施工船隊;業者個別開發,海底電纜上岸處太多,導致民眾抗爭等,落實風機國產化,都是政府發展離岸風電須積極解決的問題。<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