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地區應該要有基本金融服務,但現在就是沒有,理由很簡單,不賺錢的東西,你要誰去做?一定要有點官方色彩、有點社會使命、不賺錢也要去的機構,才能配合執行。
至於哪個機構比較適合?大家會想到國營行庫,但實況是台灣銀行、土地銀行,他們也是有上百個鄉鎮目前都不去,相對的,中華郵政有1,300多個據點,加上金融監理給予寬容,反而比較有機會,協助提供基層與偏鄉的基本服務。
照顧基本金融需求有幾個層次,首先是新台幣的存提,接著是外幣匯兌,下一步是辦理外幣存款,再來才是投資理財。我覺得,就偏鄉地區來看,最後一個(投資理財)暫時先不要去考慮它,畢竟那不是非常基本的需求。
根據《銀行業辦理外匯業務管理辦法》,「外匯業務」有八款,外幣存款與匯款是兩項最初階的,沒有太大學問。我覺得,可以考慮開放外幣存款,給中華郵政公司、信用合作社辦理,至於農漁會信用部,因為個別機構的規模、大小差很多,要先訂個標準才行。
央行給一般商業銀行的業務,內容相對豐富,所以對銀行的要求也會多一點。以開飛機為例,我如果給你民航機的執照,要求當然很多,但如果是藝人張菲飛的那種輕航機,何必要求這麼多呢?
中華郵政現在要求的,只是一個輕航機的東西,就不必拿民航機駕駛員的執照來要求。更何況,它這種情況還不能叫輕航機,只能算是沒有動力的滑翔機罷了。
各國央行對基層金融機構,有種心態是:「你是穿草鞋的、光腳丫的,而我是穿皮鞋的,所以能不碰儘量不要去碰」。因此信合社的起源地德國,就安排一個DZ Bank在德國央行與信合社中間,讓這個「右腳草鞋、左腳皮鞋」的機構,去管理基層金融。
李董事長想開辦外幣存款,除了要爭取央行認同,也要把員工的鬥志激發起來。郵政公司要有徹底覺醒:「我們是生死存亡關頭,將來要發展,要變浴火鳳凰」,不管年紀多大,員工都要去學習新的東西。
中華郵政公司應該要讓所有商業銀行感到害怕,這是李董事長的終極目標。
但是,人的問題如果不解決,別的單位永遠有理由,因為「你沒人嘛」,一句話,你就很慘了。
(本文由總統府資政、前行政院院長陳口述,陳駿逸、陳怡慈整理)<擷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