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說過,台灣存在著銀行過多(overbanking)的現象,但你可能不知道,全台灣368個鄉鎮市區中,超過四成以上找不到任何一個銀行據點,城鄉間的金融服務,差異正在擴大。到底,偏鄉居民需要什麼樣的金融商品?要如何協助基層金融機構發展?本報特別策劃一系列報導,分析偏鄉地區面臨的金融問題與困境,希望可以略盡棉薄,協助提升在地金融環境的品質。
銀行業者經常抱怨的問題中,「銀行家數過多 (overbanking) 」肯定榜上有名,高度競爭令業者承受極大壓力。然而,台灣沒有銀行服務與金融服務欠缺地區,兩者從2006年起均持續攀升,並雙雙創下七年來的新高紀錄,從金融領域看台灣,是個被嚴重的M化問題,切割開的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先讓官方數據說說話。根據中央銀行與內政部今年6月份公布資料,我國365個鄉鎮市區 (不含釣魚台、東沙群島、南沙群島),目前有163處「一家銀行都沒有」,在這些地方,民眾只能靠業務功能受到侷限的中華郵政、農漁會信用部與信用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務。這些地方的行政區域占比45%、戶籍人口達271萬人。
缺乏銀行服務的鄉鎮市區不是現在才有,早在2006年底就多達144個,只是這現象六年半不見改善,反而持續增加19處至163個;若根據金管會的「金融服務欠缺地區鄉鎮名單」,金融人均家數不及格地區,同樣也在攀升,2012年底達172個,行政區域占比47%、戶籍人口更突破300萬大關,達到314萬人。
長期在第一線處理金融危機的中央存保總經理王南華認為,銀行逃離偏鄉的現象,與2001年開始進行的問題金融機構(按:包括38家農漁會、九家信合社、七家銀行、兩家信託公司,合計56家)整併政策有關,當時為了鼓勵銀行協助政策,參與農漁會信用部的接管行動,政府允許無條件遷移據點,不少銀行願意併購的原因在此,但他們併了之後,據點一年內就搬光光。
根據行政院政務委員薛琦的觀察,當時政府為提高問題金融機構的通路價值,同步凍結銀行分行執照的發給。換句話說,銀行如果想開分行,就得去標,得標之後就開始搬家。據央行統計,得標的銀行都愛台北市,北市過去十年來,分行家數因此大增142家。
這種現象,金管會都看在眼裡。開放得標銀行搬分行的同時,也鼓勵銀行到偏鄉開分行,只是每年四、五月,該會公告的「金融服務欠缺地區鄉鎮名單」,結果卻是適得其反,愈獎勵名單愈長。
親民黨立委、政大金融系教授李桐豪認為如不改善,會有演變成為國安問題的危機。以美國為例,1970年代就有「社區再投資法案」,對銀行資源配置進行強制性規範,台灣如果繼續放任下去,城鄉差距只會更惡化,並損及國家競爭力。李桐豪提醒:「我們的銀行都想到大陸,幫忙發展當地的村鎮銀行,對於台灣這邊,則是放著不管,不是很荒謬嗎?」<擷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