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薪資水準停滯不前,國人多數歸咎於製造業的海外生產、委外代工模式。但事實上,電子資訊業的低價競爭模式開始於1990年代中期之後,為維繫利潤,企業開始前往大陸、東南亞設廠生產,海外生產的比例也逐年攀升。此一比例在2005年時已達40%,2014年則為52.3%,增加12%,其實變動相當有限,也意味著這十年來該移的已多數移了出去。由此可知,廠商海外生產,大量外移早已發生在十年多前,而非始自今日。另一方面,由於教育政策的規劃不當,多數高中職畢業生繼續接受專上教育,製造業呈現缺工狀態,即使硬留住製造業在台灣生產,提供高薪亦不易找到足夠的工人。因此,製造業外移海外生產並非台灣民眾低薪的主因。
反觀服務業,產值占全國GDP的七成,就業人口也占了六成,但服務業除了少數公營服務業、特許經營的電信、金融業之外,普遍薪資水準不高,才是台灣低薪的重要原因。而服務業低薪背後原因在於其生產力不高,致利潤低而無法提升薪資。至於服務業生產力偏低的原因則在於規模小,無力進行大規模研發、人力投資,商業模式不夠精緻,高階人力需求自然不足的惡性循環。
以台灣的現況為例,台灣的服務業多數規模不大,如早餐店、手機店、便利商店、餐飲、仲介業等,所需要的職員祇是會計、廚師、店員、服務生等,除少數具品牌,上市/櫃連鎖加盟店之外,高階人力需求有限,致薪水普遍停滯。再者,專上畢業生的供過於求,也壓抑了服務業白領階級的薪水。而人才低薪必造成外流,在產業未空洞化之前,人才就先空洞化了。因此,未來服務業勢必擴大規模、加速國際化,精進商業模式,方能創造高階人力需求,營造薪資漲升的空間。
以鼎泰豐、85度C、王品牛排為例,在規模擴大、國際化、特色化後,才有研發、品牌、語言、律師、會計師、海外店長的高階人力需求,這些高階人才的薪水自然跟著漲升。至於如何國際化、特色化及擴大規模經濟?一來可以善用海外觀光客人數的擴大,擴大內需,尋求特色化,創造附加價值。另一方面,則應透過自由貿易協定(FT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以東協、大陸的龐大市場來發揮規模經濟,或透過電子商務、跨境行銷,有計畫的輸出服務業,才能創造高階人力的需求。
不過,目前台灣觀光客人數雖然已達900萬人,但占了其中一半數目的大陸觀光客中仍有相當大比例掌握在港資、陸資一條龍的商業模式中,以至於優質行程不易被開發出來,觀光的擴散效益也受到制約。因此,筆者建議經濟部和觀光局可以合作,在北中南東各設一名品城推銷MIT品牌,並列為陸客來台觀光購物必經的一站,使國內中小企業可以受惠於內需的擴大而提升競爭力。
其次,善用FTA、ECFA協議,使台灣的優質商品及服務可以利用大陸、東協市場擴大經濟規模,同時,透過人才在台灣的客製化訓練,使年輕人可以搭上國內企業國際化的列車,隨著國內企業海外投資而擔任儲備幹部、海外分店幹部,進而創造高階人力需求。這些人才外派後,可以定期回台受訓、渡假、消費,而國內則扮演人才培訓、研究發展的總部。另一方面,盤點國內食材、原料、設備,提供國際化企業所需的後勤支援,進而帶動國內需求動能。此外,政府亦可透過電子商務、海外購物平台將台灣的優質產品有計畫輸出大陸、東南亞,使其突破台灣本土市場狹小的限制,而創造更大的市場與人才的需求。
充分瞭解台灣低薪的困境係根源於服務業的規模限制後,欲提升台灣的薪資水準,必須從擴大服務業的規模下手,透過觀光客的引進、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使台灣的服務業藉由國際化、大型化、特色化,而提升競爭優勢,進而可以打造更好的商業模式,衍生更高階的人力需求。如此一來,台灣的年輕人才能真正擺脫低薪的困境。<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