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月中開始,全台百貨公司陸續加入週年慶大戰,希望在年底結算前衝刺漂亮成績,消費者花費最多的美食餐飲、服飾包包、3C產品及美容保養,又是4大戰區。由於各百貨業消費群特色不同,包括微風的貴婦、阪急的小資女、遠東工作男偏高,如何吸引這些顧客上門並掏錢,設計、品牌到價格都是行銷人員的壓箱手段。
本文以台灣6家知名連鎖百貨公司為例,分析各家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態度差異,提供行銷人員或媒體規劃人員作為擬訂策略的參考。
百樣消費行為
首先觀察各百貨公司潛在消費者輪廓。
平常會去太平洋百貨的民眾以20∼49歲為主,消費者近7成為工作者;遠東百貨顧客以20∼39歲工作者及學生為主,男性工作者比例偏高,超過三分之一;新光三越消費者類似遠東,但50歲以上比例較少,且女性工作者比例偏高。
微風廣場主要客群為20∼49歲女性工作者,每月平均花費最多,屬貴婦族群;統一阪急客群以20∼39歲女性工作者為主,偏向小資女;誠品商場消費者年紀最輕、且學生比例超過3成,但消費力不亞於其他百貨顧客,是很敢花的年輕人。
由於消費族群不大同,百貨業者在設計行銷活動時,除了根據整體消費者輪廓,也會針對不同地區、商圈做差異化。
消費者整體花費較多的項目為:美食餐飲、服飾包包、3C產品及美容保養,也是百貨業搶錢的4大戰區,但這些項目的重要性會因地區而異。
大台北的百貨族群更重視服飾配件及手機3C產品;大台中民眾偏好美食餐飲和旅遊;大高雄民眾更著重在美容保養。
再從媒體大調查來看消費者的購物態度傾向。百貨公司的消費者都重視追求流行及產品質感、設計感,其中,微風、阪急、及誠品的消費者更重視流行;太平洋、微風、誠品的消費者較重視商品氛圍及設計感;遠東及新光三越的客戶相對比較不那麼重視價格。
珠寶、化妝品 靠店內展示
整體看,消費者主要透過電視及網路取得各類商品訊息,包含電視廣告、節目介紹、網路部落客分享等;在非大眾媒體部分,消費者依賴親朋好友的介紹或使用經驗、商品DM,店內商品展示及店員介紹。
在彩妝保養品部分,消費者通常透過電視廣告、電視節目介紹獲得訊息;也相當重視親友購買使用經驗及店內商品展示和店員介紹。
在3C家電資訊上,除了電視廣告,網路是消費者常用來獲取3C家電訊息的管道,不論BBS或3C論壇,常會看到3C使用者或3C達人分享科技產品的開箱文及使用經驗,幫助消費者了解產品細節和使用狀況。
針對平常資訊較少的珠寶精品,店內商品展示相對重要,消費者習慣透過實際的接觸和欣賞感受商品價值,也可以透過服務人員的引導了解自己適合的商品。
總結而言,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相當依賴親眼所見及專人介紹,這些都是百貨通路與其它實體通路、虛擬通路不同的特點。
百貨公司的空間讓消費者能夠直接接觸產品,透過專櫃的設計和陳列,凸顯品牌特色及商品氛圍。良好的專櫃人員也能引導消費者認識產品特性,面對面的接觸更容易理解消費者需求,幫消費者介紹合適的產品,都是百貨通路不可取代的特色。
年輕人看設計 青壯年重品牌
百貨公司行銷重點也依消費族群不同而有差異。
例如,消費者特別注重彩妝保養品的功能、價位及品牌;年輕消費者會特別注重產品的功能,年紀稍長的消費者著重產品的品牌價值與價位。
若是採購購買家電3C商品,消費者都重視產品功能及價位(性價比 ),有物超所值感。在行銷上需要幫助消費者了解產品的功能和特性,可以透過廣告或櫃員來說明、展示產品價值。
消費者在購買珠寶精品時,除了產品的設計、外觀,價位也是消費者在意的因素,各年齡層又有些微差異,20∼29歲青年族群更重視包裝/外觀/設計;30∼39歲青壯年較重視品牌;40歲以上中年族群對價位及促銷活動的在意度,較其他族群高。
各家百貨公司因商品特性、策略不同,吸引不同屬性消費者,除了要分析會員資料,也需要了解這些潛在消費者的購物傾向,再透過適當的媒體組合及溝通策略,將潛在消費者轉為實際購買者。 <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