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險市場近三年簽單保費始終徘徊在千億元無法突破,富邦產險董事長、產險公會榮譽理事長石燦明,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台灣產險市場的問題在市場不夠大,突圍之道有三,「餅做大、要整併、往外走」,餅做大要靠政策開放新商品,往外走則看好中國大陸及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市場等。
石燦明表示,台灣目前有20家產險公司,未來應整併至10家或七家,市場才會安定,市場安定,就不會有惡性競爭。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你曾任產險公會理事長六年,能否談談對未來台灣產險市場發展看法?
答:台灣去年簽單保費收入約1,050億元,大陸一年簽單保費收入約2兆元,是台灣的20倍。台灣市場太小,只能想辦法將餅做大,建議政府開放傷害險、長年期健康險,近日食品安全事件頻傳,也可以開放相關責任險。
台灣產險公司有20家,其中本國12家、外商八家,不競爭也難;前五大產險占58.8%,可見台灣產險市場已近飽和。因此必須整併,若可整併至10家、七家,市場安定就不會有惡性競爭。第三是台灣要往外走,包括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地。
此外,近年來氣候異常,造成世界各地重大天災,台灣地處地震帶和颱風地區,天災的風險管理未來一定會成為產險業者經營的挑戰。責任險及健康傷害險將是較高成長的區塊。
問:台資產險公司到大陸的機會為何?
答:過去台灣到大陸做產險大概要10年才能獲利,現在因為兩岸簽訂經濟協議(ECFA),大概只要五到七年就可以獲利,是很好的時間點。
問:富邦未來如何在中國大陸複製台灣經驗?
答:我們進入大陸市場,經營策略是複製台灣的經營經驗,帶入大陸這個高成長的市場。大陸也期待台灣業者能否提供一些不同於市場的做法,包括商品創新、服務優勢,以及富邦在台灣率先帶動的損害防阻服務等,這些都是帶入大陸市場的優勢,也是在大陸市場建立品牌的重要工具。
未來港務集團與富邦金控旗下成員在銀行、保險、證券、投資等領域,將開展全面交流合作,只要有合適的投資機會或標的,就會提出評估。
富邦短期目標還是深耕海西市場,先從在廈門鋪設較完整的營銷組織,接著向福建省推進,在福州泉州漳州等主要城市設立分支機構。中長期看來,也希望配合大陸中央的發展政策,積極向大西部及環渤海區推進,準備籌設重慶及大連分公司。
問:富邦產險設立50年,是集團中歷史最悠久的公司,能否談談下一個50年願景?
答:富邦產險在過去50年,成為台灣的市場第一之後,下一個50年,要以成為亞洲一流的產險公司為目標。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