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師傅與家樂福兩強相鬥,結局誰將是贏家?據上海財星連鎖策劃諮詢總經理陳清榕表示,談判不外乎四種下場,此案會走向哪一種,端視老闆高度。
陳清榕說,大陸的大賣場,通路店數最多的是沃爾瑪,其次是家樂福,第三是大潤發;不過,按單店營業額來講,第一名是大潤發,對康師傅而言,大潤發是台商,配合度較高。
他說,家樂福的通路數,占全大陸的大賣場比率僅15%~20%,若把便利店、小商舖等各式通路算進去,家樂福占康師傅全部通路的銷售比重,頂多3%~5%,並不構成「店大欺客」的實力。
同樣地,對家樂福而言,康師傅也不具「客大欺店」的能力。消費者到家樂福會「順便」買康師傅的泡麵,但不會特地到家樂福買康師傅泡麵,沒有康師傅,相信對家樂福的營收衝擊很有限。
商業談判講究實力,說穿了,無非誰需要誰比較多。據此,陳清榕分析,「家樂福比較有優勢」,雖然各自占雙方營收比重都不高,但他研判,「康師傅沒有家樂福,損失會比較大」。
箇中道理,陳清榕說,很少消費者會為了買泡麵,專程跑到大賣場,便利店就很多了。而且,泡麵的品牌又不止康師傅一家,對家樂福而言,較有本錢擺出「愛來不來隨你,不來拉倒」的姿態。
談判不外乎四種下場:你輸我贏、你贏我輸、雙輸或雙贏。陳清榕說,以康師傅魏家兄弟的強勢作風,可以選擇從家樂福撤櫃,轉而在大潤發或其他通路強勢促銷,不過,這畢竟是雙輸。
因為,其他通路再怎麼強打商品,還是很難填補康師傅從家樂福撤櫃的全部損失,除非康師傅真的已到每賣一包袋麵賠一袋的地步,否則一般而言,品牌商不會輕易放棄大賣場的「窗口效應」。
亦即,對品牌商而言,只要損益兩平,或者有時候小賠一點,為了打廣告,還是願意犧牲通路商的無理要求。
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此案最後會走向哪種局面,陳清榕說,雖說商人不太會跟錢過不去,一般都會以各退一步的雙贏收場。但有時候很玄,結果就只是跟老闆的行事風格或一念之差有關,「要看老闆高度」,目前無法鐵口直斷。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