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環保署要求台糖未來釋出工業用土地,不論面積大小都要環評,台糖首度槓上環保署,要打行政訴訟。雖然環保署老神在在,表示尊重台糖權利,但用訴訟解決問題,不僅耗費司法資源,不論政府或企業,都不會是真正贏家。
環保署首次瞄準工業用地釋出祭環評法大刀,瞄準台灣最大地主「 台糖」,起因固然是因為環保團體多方檢舉民間業者鑽環評法漏洞,承租台糖優秀農地規避環評蓋高污染工廠,環保署基於職責,罕見針對單一企業,排除適用環評法開發面積的下限規定,導致原以為可閃過與環評的台糖,未來反而要經常跑環保署,「房客」更可能因此聞租色變,台糖要尋求司法救濟並不意外。
但即使環保署堅持於法有據,再加上因近年各種開發案地方抗爭不斷,環保署跑行政法院早已成家常便飯,因此對台糖的反彈冷處理。
不過,業者為何想鑽漏洞?是環評法規「10公頃以下不需環評」規定太寬鬆,讓不肖業者有漏洞可鑽,還是長期以來企業界總抱怨環評程序繁瑣,令業者心生畏懼,才寧願賭一把?這些關鍵問題的探討,不應行政官司的輸贏結果就被忽略,否則,只怕類似事件不斷上演,不僅浪費司法資源,更可能造成政府與民間雙輸。
現代人高度重視環境保護,但經濟發展也沒有人敢忽略,兩者如何兼顧,令政府一直苦思,也讓環評背負了龐大壓力,沈世宏先前曾公開建議,比照歐美,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經濟部)背負環評的決定權,有其用心良苦之處。他的一席話,雖曾引發前任行政院長陳 & #20914;的重視指示研究,但陳揆卸職後似乎又船過水無痕。但面對越來越多因環保、環評而起的訴訟,行政院有必要站在制高點協調處理,不能總是放手讓環保署打官司、甚至背黑鍋。 <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