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糖業長達40年的梁祝華,不僅對於台灣糖史如數家珍,根據他的經驗評估,在全球砂糖生產大部分均需依賴巴西、印度,這種不確定的供應鏈上,未來糖價不可能再恢復到低糖價時代,評估台灣糖史在歷史、經濟以及文化等領域,所扮演過的吃重角色,興建新糖廠,有其歷史意義與實際需求。
中原大學化工系畢業後,梁祝華從台糖工程師作起,曾赴賴比瑞亞協助興建日壓榨1千公噸甘蔗的糖廠,也曾擔任過台糖轉投資的越台糖業公司總經理一職,該廠日壓甘蔗6千公噸,砂糖年產能高達5至6 萬公噸,服務台糖至今,已長達40年,目前仍督導砂糖事業部,統籌帷幄相關業務。
梁祝華回憶起,台灣早期那個農業時代,種植甘蔗生產糖及種植稻米,是當時兩大主要農作物,如今,隨著經濟環境轉變,台糖糖廠一直關,對於目前僅存2座甘蔗製糖工廠,個人覺得有些「不勝唏噓」!探究其主因,是過去數十年來,國際糖價一直低迷,台灣的製糖成本居高不下,造成鉅額虧損所致。
儘管新設糖廠興建,扣除龐大的土地成本,動輒需30億元資金,但因新設糖廠效率及自動化程度可以提高,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較目前台糖的製糖損益平衡點,每公斤糖價約在30元上下為低,以目前每公斤30元之糖價,已有可投資價值,且可比照巴西模式,以市場供需機動調整糖與酒精生產比率,以爭取台糖最大效益,並為台灣糖業文化保留歷史見證。
未來的糖廠所應肩負的時代義務,除了以甘蔗製糖,顧及台灣本身的砂糖需求外,勢必要跟上國際腳步,依賴台糖在製糖方面擁有專精人才,與過去不斷所累積的可貴製糖技術及甘蔗品種,邁向以甘蔗來提煉生質酒精,與國際提倡節能減碳新趨勢相結合,才能讓台糖走向另一個璀燦的明日。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