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在戰後離台之際詛咒台灣─「中國人無力修復日月潭發電,台灣3個月後將陷入全面黑暗!」
一甲子過去了,戰後台電從日本人手中接收的發電設備不過區區32萬千瓦,至民國98年已成長至4,024萬系統裝置容量,預估至104年將擴增至5,545萬千瓦,源源不絕供應台灣經濟發展。
電力業 不敢全面開放
「只要台灣經濟發展腳步不停歇,台電這家百年老店永遠是國家工業起飛的火車頭。」走過一百年的歷史年輪,台電董座陳貴明對台電的使命依然強烈,「台灣不適合電業自由化,不到有電業自由化的條件,台電永遠存在供電義務!」
陳貴明此言不難理解,台灣電力供應強調「穩定」與「安全」更勝外國,以致十餘年來讓政府無法輕言「全面開放」,只能讓發電業從獨佔走向部分開放。以台灣能源全仰賴進口處境而言,確保電力穩定供應,在下一個百年,台電仍需肩負供電重擔。
各國均將電業定位為公用事業,保有一定「專營權」,走過百年歷史的電業在國外並不少見,經營百年後,仍能堅持價格合理、高品質供電,讓客戶滿意的服務文化,才是百年電業的挑戰。
劉銘傳 點燃第一盞燈
早在清光緒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台北市東門創設興市公司,裝置蒸汽發電機以燃煤發電,點燃第一盞電燈,台灣電業開始萌芽;日據時代,日人在台灣建設水力、火力及輸配電設施頗具現代化規模,水力以日月潭電廠為重點代表。
光復後,國民政府派資源委員會來台接管電力設備,在台灣成立電力接管監理委員會,民國35年5月1日正式改立為台灣電力公司,孫運璿就是當時資源委員會派來接管台灣電力的工程師。
孫運璿是台電人心中永遠的「孫老總」,台電人對他念念不忘,因為他對台灣電源開發的長期規劃具有獨到眼光及遠見。在政府未有經建計畫前,孫運璿帶領台電著手6個5年計畫,預估未來30年用電情況,積極利用美援、日貸或世銀貸款建設電力。
曾與孫運璿住同一宿舍的台電退休人員聯誼會長朱善增回憶,孫與大陸資源委員會派來的工程師住在長安東路台電職務宿舍,每天與大家一起吃早餐兼論公事,叫同仁不直諱名字,都是「老朱,老朱」的叫,「台電一家親」的精神也因此傳承至今。
民國66年 核一廠誕生
據台電統計,40年代電力裝置容量每4年成長1倍,50年代每5年增加1倍,60年代每6年增加1倍,但猶趕不上經濟發展所需的供應,直至70年代才趨緩。台電是當時國內唯一估測經濟成長趨勢與電力長期負載供需的預測單位,台電人員的高素質與權威,與今日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60年代政府財經高層基於分散能源安全考量,大膽切入核能,核一廠開始興建時,遇1974年第一次能源危機,造價雖三級跳,台電仍一氣呵成完成核二、三廠規劃及興建,民國66年核一廠第一部機誕生。
核四爭議30年 命運多舛
核四原本在籌劃中,但受能源危機影響,用電連2年成長趨緩,用電過剩,1986年發生車諾比事件,外界對核安產生疑慮,1986年行政院長俞國華凍結79億元核四預算,宣布暫緩興建,為核四埋下多舛命運。
「可惜外行領導內行」,這段歷史,台電退休的前副總徐錦棠至今仍感到心痛與扼腕!因為核四廠因此走了30年漫漫長路,預估要到民國100年底才能運轉。
百年來台電歷經不少重要階段變革,光復初期水主火從,孫運璿任總經理主掌台電後,積極推動火主水從策略,51年起火力發電佔比超過50%。77年收購台塑等汽電共生電力,83年政府宣布開放民間電業,89年以後進一步發展再生能源。
60年代台電建設核能之際,缺乏資金,徐錦棠說,當時董座陳蘭皋為向美進出口銀行貸款,聖誕節窩在美國一家小旅館,每天去磨才籌措到資金,備極艱辛。
電力建設高資本低回收,立院曾給予台電9-12%投資報酬率,低於此可調高電價,超過可調降電價,讓台電維持良好財務與債信,向世界銀行籌資無往不利。如今保護傘不見,政府凍結電價,台電家產敗光逾千億,至今每年仍虧3、400億元,甚至還要割肉飼民間電業,讓退休的徐錦棠不勝唏噓!
如果說,台電走過一百年,有什麼令老一輩的人感到最驕傲且光榮歲月記憶,那就是發展核電廠的黃金歲月。
令陳貴明印象深刻的是,台電派遣多批菁英到英美受訓,這些菁英返國後為台電注入西方思潮,注入新活力、新文化。也是受訓菁英的徐錦棠說,台電60、70年代培訓大批核能人才,受訓人數多達1、200人,並在清大開設核工系培養人才。
「核能員工的體重相當黃金的重量」前台電董座陳蘭皋當時曾這麼形容,亦即台電重金送員工到國外念書學習核能知識。只要被送出國的人,在 1:40匯率的時代,一回國人人都能買下半棟或一棟房子。此外,核電部門員工額外可領「核能加給」,堪稱台電「天之驕子」,何以與「黃金」等重,由此不難窺見。
台電最大隱憂是全球暖化下不可預知的挑戰,陳貴明認為,過去電力技術發展有脈絡可尋,但全球暖化對能源科技帶來的衝擊更甚過去一整個世紀。再者,再生能源等分散式電源加入供電系統,對電網整合與調度是另一項挑戰,台電必須培養更優秀人才,才能帶領台電迎向下個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