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拚淨零、企業搶買綠電、電力產業開放民營企業參與,台灣電力產業正迎來史上最大變革,2030年將帶來一波5兆元商機,新能源浪潮將孵化「發電」、「儲能」、「售電」、「統包工程(EPC)」電力業四大新物種快速生長。
政府公布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再生能源將成為台灣電力最主要發電及儲備電力來源,政府帶頭宣示九年內投資9,000億元,吸引民間4兆元資金跟投,再生能源投資熱潮正鋪天蓋地席捲而來,與過去不同的是,這次投資方來自四面八方,包括水泥、鋼鐵、石化、紡織、科技、畜牧等各行各業全都加入戰局。
2020年是台灣綠電交易自由化元年,開放民間投資綠電並可自由賣給台電以外客戶後,民間再生能源電廠第一度簽約轉供電力在2020年完成,蘋果、Google、台積電大舉購電,綠電龐大商機也受壽險、私募基金、科技業青睞,蓋太陽能電廠、風電電廠的熱潮就此展開序幕。
政府設定2050年達淨零碳排,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衝上60∼70%,然而根據能源局統計,2021年台灣再生能源供電比5.98%,今年至2022年2月單月占比拉高到9%,但迄今沒越過10%大關,台灣的能源轉型能否順利從去年6%一口氣倍增跳上60%,要靠政府跟民間企業一起拚。
台灣全力拚再生能源供電比60%中,更必須仰仗「發電」、「儲能」、「售電」、「電廠統包工程(EPC)」新角色,許多企業尖兵身兼多角,擘劃未來商模想像要搶進能源藍海。
《電業法》2017年修法開放民間企業參與再生能源的「發電」與「售電」角色,能源局公布,截至4月5日止,台灣已有21家民間業者拿到綠電售電資格,換句話說,再生能源電廠除了跟台電簽20年躉購合約,賣電給台電,也能自己找買主,台灣電力自由化已開啟新頁。
本土供應鏈將成形
近年資金大量湧入發電業,除陸域風機與太陽能發電站,近年台灣的離岸風電場域優勢也吸引國際大廠如沃旭、哥本哈根風能開發(CIP)來台,未來三年將是電廠併網高峰,電廠工程統包業(EPC)也在這波資金獵地蓋廠中孵育茁壯,台灣因此掌握自建廠及維運能力,本土供應鏈成形。
由於太陽能只有日間發電,風力則有季節性,再生能源電廠越多,儲能系統必要性也愈高,儲能成為電網平衡綠電間接性(不穩定)的關鍵角色,在電力不足時釋放電力,在電力過剩時儲存,因而優化電網供電效率。
台電在2021年11月啟動電力交易平台,釋出百億元商機,開放「日前輔助服務」及「備用容量」市場,現階段已有12家業者取得交易資格參與,國際最大的虛擬電廠業者「義電智慧能源」也來台參與。
台達電預估全球儲能市場商機2030年上看400億美元,這些合格交易資格業者中,一部分是「聚合商」,聚合龐大用電與儲電用戶,配合台電做需量反應調度,另一部分業者自己本身就設置龐大儲能系統,訓練員工取得交易員執照投入電力交易市場。
藏電於民時代近了
當再生能源電廠不再賣電給台電,而是轉供企業,台灣電力市場是否將走向完全自由市場?工研院電網策略室副主任暨成功大學電機學系教授張簡樂仁認為,「若國家走公共電業模式,就不會以非常開放方式處理,但綠電仍可觸發新商機與新商模」,如「廠網分工」或「電廠與輸配業分割」, 讓電力自由化型態越來越蓬勃。
區域電網的關鍵就是「藏電於民」,不只靠傳統發電廠,各地區有多元發電來源、儲能基礎設施,「這需要公私合作三面向促成」張簡樂仁解釋,促成條件包括一、加大再生能源開發,二、區域配備小型發電設備,三、加大儲能系統。
區域電網調度者可能是台電,也可能是民間業者,一旦藏電於民,也意味電力交易也將更加頻繁,虛擬電廠的調控角色也將成形,聚合發電與負載資源,甚至在大電網停供時能對區域電網自給自足。<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