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跟供應商說,今後要做ESG,以後不會只管品質、交期,還會看大家有沒有節能減碳,違反勞動法規或人權…」長榮航空企業安全管理室經理劉嘉文回想,過去幾年拉著130家供應商一起做ESG,從零到有的過程,說來痛苦,卻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上個月,長榮航空收到標普全球(S&P Global)賀電:長榮航獲得「2022永續年鑑」(The Sustainability Yearbook)銀獎,首次參賽就得獎,讓長榮人欣喜不已。今年長榮航還要繼續協助供應商做碳盤查,盼能擠入ESG榮譽殿堂:道瓊永續指數(DJSI)。
劉嘉文表示,長榮航兩年多前跟供應商說要做ESG,很多國內廠商抱怨,「不就是品質穩定、準時交貨就好,為什麼要這麼麻煩?」但是,國外廠商一聽秒懂,因為他們在國際上已經被要求ESG好多年了。
劉嘉文所言不假,在ESG盛行的年代,許多企業漸漸察覺到,ESG做不好,會影響訂單,「不止我們問人家(供應商);貨運的客人也會來問,你們有沒有ESG?」換言之,ESG已逐漸成為一條嚴苛的產業淘汰線。
ESG,在2004年首現於聯合國的一份報告,這把尺,量的是企業的環境(E)、社會責任(S)與治理(G)。相比過去談了很多年的「企業社會責任」(CSR),企業還可籠統談自己做善事的理念、故事;來到ESG時代,這把尺更看重的是「行動」。
台灣最引以為傲的電子產業,也正經歷一場快速的ESG革命。蘋果在2019年首度推出全綠電生產的iPhone 11,蘋果供應鏈裡的台廠,包括護國神山台積電、鴻海、可成、和碩、廣達等,全加入響應綠電生產。2020年7月,蘋果宣告,2030年蘋果供應鏈將全員達到淨零碳排,比國際主流國家承諾的2050年,還提早20年。
蘋果一聲令下,台積電去年4月跟進宣布,台積電的設備供應商,必須在2030年節能20%。不難看出,在全球供應鏈彼此影響下,這場ESG革命來得又急又快,不想掉訂單的人,只能加入。
就連不常搶國際單的國營事業,也感受到巨大的ESG壓力。蔡總統在去年世界地球日宣布,台灣將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做為全國最大排碳大戶的台電,除了積極配合政策,調整用電結構:增(天然)氣、減煤與展綠(能)外,今年也把發展「脫碳」技術,列為推動ESG的重中之重。
台電副總經理徐造華說,台電正爭取政府支持,盼找地方設立碳捕捉試驗沙盒;今年還會與德國西門子、日本三菱合作,共同發展替代燃料,減少碳排放。
台電代理董座、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提到,相較過去,國營事業多談營收獲利,這些年更重視ESG關注的各種非財務指標。像是去年,經濟部旗下的油糖水電等國營事業,就首度實現董事會裡的「女董事」占三分之一,滿足ESG其中一個治理指標(G)。
國內大企業拚ESG,頂著頭盔往前衝。中小企業怎麼辦?尤其當歐盟準備在明年對進口產品收取碳邊境稅,台灣也將立法收取碳費,警報接連響起,驚醒在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中,多半以「局外人」自居的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磐石獎聯誼會總會長陳萬來斷言,「(減碳)壓力會比我們想像的時間還提前來到」。對製造業中小企來說,ESG當中的重要課題就是減碳。
陳萬來說,歐盟實施碳邊境稅後,勢必會讓當地客戶重新依供應商的碳排條件,選擇新供應商,「現在看起來風平浪靜,但壓力就像海嘯,等到發生時,根本來不及跑!」他的語氣淡定,但描繪的前景讓人感到危機四伏。
台灣有近155萬家中小企,多屬全球供應鏈的一環。他們在疫情下感受到碳焦慮,但資本、人力、情報有限,很難像大企業一樣,風風火火開展ESG。
最近的一份調查,尤其讓人擔心。全國工業總會旗下有153個產業公會和協會,去年11月初完成的調查顯示,還有四成的受訪者不知道政府有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另外還有不少業者批評,政府淨零排放工作進程緩慢。台灣的ESG之路,看起來並非坦途。<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