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昨(3)日舉辦「東吳企管財經講堂」,聚焦全球供應鏈重組,與會專家指出,近年供應鏈調整從未停止,政府布局5+2產業是對的方向,但也應為傳統產業打造能適應未來發展的供應鏈,在具整體產業發展策略思維下,將「斷鏈」危機重新「鍛鏈」。
東吳大學企管系舉辦一系列「東吳企管財經講堂」,已經來到第5季,主軸鎖定動盪環境下的經濟新平衡,昨日更針對全球供應鏈重組邀請專家、業界共同討論,包括東吳法商講座教授陳?、東吳企管系教授賈凱傑、友嘉實業總裁朱志洋、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
陳?表示,近30年是人類變化最大的一段時間,其中一項很大的變化是全球化,有形、無形的牆都紛紛倒榻,尤其近年遇到兩個「P」,第一個是民粹主義(Populism),第二個是疫情(Pandemic),更加速了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如何重新定位自己,成了當前重要課題。
賈凱傑指出,從歐巴馬喊出「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歸」口號起,一直到川普重啟保護主義,要求蘋果生產線移回美國等政策,以及美中貿易戰紛爭,其實全球供應鏈調整從未停歇。
而全球供應鏈持續受到衝擊,從氣候變遷、國際局勢改變等天災人禍,加上去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賈凱傑表示,企業對於供應鏈已從過去追求「精實」供應鏈,轉向「敏捷」供應鏈,以快速因應變化。
而提到疫情,賈凱傑表示,影響範圍之廣實屬空前,對於全球供應鏈運作,不得不重新考慮穩定性、安全性、多元性及彈性。
朱志洋則指出,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的機會是遠大於挑戰,政府扶植5+2產業是正確方向,如何讓供應鏈「斷鏈」的危機,有機會鍛造新的供應鏈,是產官學須共同思考的議題。
賈凱傑則建議,政府不要只看到5+2產業,也要為傳產業者打造能因應未來發展的供應鏈,此外也應注意各產業的不同發展所需,站在國家總體產業發展角度,提出願景並給予資源。
對廠商而言,應逐漸提升供應鏈重組主導能力,並評估要採「短鏈一體化」或「長鏈分工化」。
東吳大學企管系表示,台灣位處地緣政治關鍵地帶,許多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樞紐角色,供應鏈重組的走向,都將影響台灣產業定位與發展,而美中貿易戰與疫情陸續破壞成形多年的全球供應鏈運作,許多供應鏈領導廠商不得不正視其全球供應鏈的弱點。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