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6股災的期權受害人自救會,昨(15)日提出的質疑,期交所指出,個別期貨商損益來源多元,針對部分質疑,會先從相關獲利數字進行了解,至於自救會直指澳帝華期貨董事包含期交所前總經理王中愷一事,因涉及特定人,不便回覆。
此外,期交所也表示,目前正積極研議選擇權動態價格穩定機制,期盡力提早上線時程,至於選擇權漲跌幅限縮規畫,原則上落於上半年、也就是6月的進程不變,但對於漲跌幅到底該限縮至多少,仍在全面考量與設計中。
專、兼營期貨商2月獲利近日公布,26股災於期貨市場損失慘重的期權受害人自救會,昨日質疑專營期貨商澳帝華期貨及兼營期貨商元大證券賺很大,有從中坑殺交易人之虞,對此,元大證親上火線,直指獲利來源多樣,並未有自救會所說的相關情事。
專營期貨商澳帝華期貨為荷蘭外資,在台灣僅經營自營操作,去年稅前獲利4.51億元,今年2月稅前獲利達4.54億元,元大證券期貨自營部稅前獲利則達9.84億元,自救會質疑2大專、兼營期貨商是否有坑殺散戶之虞,盼金管會出面調查。針對外界指控,澳帝華期貨不願回應,元大證則表示,自營部在各期貨、選擇權等商品交易上,都是依照相關規定執行,並無不當情事,且強調公司自營部門沒有客戶相關資料,更無法得知交易對手背景,怎麼會有坑殺投資人的情況?澄清此類市場傳聞皆為不當揣測。
對於期權受災戶的疑慮,也有期貨商高層表示,26風暴多檔選擇權履約價被砍至漲停價,主要是「踩踏效應」所致,且有些違約金額高的期貨商,2月獲利也大幅衰退,直接將獲利與坑殺相提並論恐有失公允,最重要仍是要回歸到期貨市場制度面、期貨商執行面是否完善嚴加規畫。<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