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再生處長陳一成表示,以往台電太陽光電計畫多是大型地面或屋頂,如今也要著重發展「水面型」以及「自有建物屋頂」的太陽能發電;儘管這些項目的發電量不大,卻是台電的全新嘗試,代表台電發展太陽光電計畫,「一個都不能少」的決心。
根據台電光電四期計畫,將來要與台水公司合作,在台灣本島水庫的水面架設太陽能板,被稱為「水上飄」。為此,台電已在大甲溪電廠馬鞍壩架設太陽光電板,做為將來「水上飄」計畫的示範案。
台中大甲溪電廠馬鞍機組蓄水池設置水上太陽光電案,已於8月14日正式動工,裝置容量將超過0.3MW(百萬瓦),預計工期六個月,明年2月中旬可以投入發電。
台電表示,馬鞍機組蓄水池設置光電設施案預算金額2,400萬元,由得標廠商於馬鞍壩後池設置水上太陽光電設施,未來一年發電量可達40萬度,約可減排21萬公斤的二氧化碳。
水上太陽光電因為水冷卻關係,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且光電設施遮蔽可避免水分蒸散,可謂一舉兩得。而相關經驗累積,也可作為台電公司後續推動光電四期計畫,開放水域設置光電設施的先鋒。
台電去年已與台水公司簽約,要合作完成光電四期計畫,將於開放水域設置水上型太陽光電,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進入籌設階段,將在新竹寶山、苗栗永和山等地設置,裝置容量約11.55MW。
另外,台電也嘗試在自有建物屋頂上,引進「太陽光電能源服務業」(PV-ESCO)模式,被稱為「光明頂」。
陳一成表示,這些「光明頂」雖然裝置容量不大,但卻是台電全新的嘗試。台電表示,PV-ESCO的得標廠商最後將於核三廠、大潭電廠等單位共30個場址,設置裝置容量最少2.4MW的光電設施,預計11月前可以完成。
不過,屋頂設置太陽光電,除了需要空曠空間,建物本身其他部分結構或鄰近其他建物不能有遮陰效果影響發電。
台電公司自2007年推出太陽光電第一期計畫,設置包括台中龍井光電站、台中電廠與興達電廠生水池等光電設施,裝置容量超過18MW。為加速推動光電,除了本次自有房舍屋頂「光明頂」,與馬鞍機組蓄水池以及後續的「水上飄」計畫外,陸續也將推出光電二期、三期與四期計畫。
陳一成表示,未來一到二年,台電將配合國家太陽光電推動的腳步,在鹽灘地、彰工電廠等,興建大型地面型的太陽光電計畫。其中,位於鹽灘地的太陽能電廠開發案,將著重與當地生態、景觀元素的融入。而彰工電廠的太陽光電,台電也爭取趕在明年夏天前併聯發電。
彰工電廠台電原本規畫為火力電廠,但幾經周折去年已遭環保署退回。配合新政府發展再生能源,台電決定投入62.5億元,興建成全台灣最大的地面型太陽能電廠,占地130公頃,裝置容量10萬瓩,年發電量可達1.3億度電。<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