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期貨交易所昨(18)日邀請各家銀行交易部門主管召開業務聯繫會議,會中介紹期交所匯率期貨暨選擇權及即將於5月15日上線之盤後交易制度。
銀行業者參加踴躍,共計有七家國內及外商銀行,近50位主管參加,席間銀行業者就國內衍生性商品市場交易現況與期交所進行交流。
期交所董事長劉連煜致詞時表示,期交所因應國內企業對於匯率避險及交易之殷切需求,就匯率交易需求中外幣對外幣之標的中交易金額前三名,「美元對人民幣」、「歐元對美元」及「美元對日圓」。分別於2015年及2016年陸續推出小型美元兌人民幣期貨暨選擇權、美元兌人民幣期貨暨選擇權、歐元兌美元期貨及美元兌日圓期貨等六項匯率商品,提供市場多元化策略及避險工具。匯率類商品推廣至今,在造市者及銀行的積極參與及運用下,商品的廣度及深度發展愈來愈好,並吸引外資參與。
此外,鑑於國際金融市場波動頻繁,為使市場能有幾近全天候交易環境,期交所將於今年5月15日推出「盤後交易平台」。
未來,交易人可在幾近全天候交易環境進行避險與交易,以因應國內外市場最新資訊及狀況變化,於台灣市場收盤後至隔天開盤前事先提早布局,此一重大新制度,將為台灣期貨市場發展開啟重要的歷史新頁。
期交所近年來除國內股價指數之主力商品外,亦積極發展匯率類商品、國外指數期貨商品等其他兩類新商品,架構起「三足鼎立」的發展策略。期交所積極推動台灣期貨市場新商品及新制度,希望提供企業更完善的投資及避險管道,以達「活絡期貨交易,服務實質經濟」的目的。<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