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是「燒錢」產業?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表示,銀行是高度資本行業,尤其國際間對銀行資本要求日益提高,如部分國內信合社轉制的商銀已規劃要上市櫃、業者間合作或合併等方式,透過公眾市場籌資或擴大規模,才能維持市場競爭力。
邱淑貞表示,已有信合社轉制的商銀向銀行局報告未來上市櫃的計劃,但因涉及未上市櫃股價及公司營運,銀行局暫不能公布銀行名稱,但相信這些銀行遲早都會面臨上市櫃或合併等問題。銀行局也評估,若台灣經濟成長率趨緩,一些企業若還款延遲或有困難,造成銀行逾放攀高時,中小型的銀行增資壓力會更大。
目前國內信合社轉制成的商銀還有5家,即陽信銀行、板信銀行、三信銀行、華泰銀及瑞興銀行,都尚未上市櫃,也未加入金控,其中瑞興銀曾對外表示有意願上市櫃,其他銀行則陸續表示可能會併購來擴大規模。
邱淑貞表示,銀行是高資本行業,即資本額會比其他行業高,銀行的大股東若口袋不夠深,很難因應後續不斷的增資需求;若銀行因為股東無法增資,業務規模就無法擴大,也會面臨市場的壓力。
同時股東若一直增資,卻無法得到合理的投報率,後續也會失去增資意願,邱淑貞表示,因此銀行也希望上市櫃,透過大眾資金來強化資本。
據銀行局資料顯示,到去年9月底,國銀平均資本適足率已達12.67%,第一類資本適足率,即普通股及可作為類股本的工具,全體銀行比率也有10.08%,都高於國際要求,但信合社轉制的商銀在第一類資本及平均資本適足率上,會稍稍低於平均值,銀行局即會希望銀行能逐步強化,才能增加承受風險的能力。
金管會也一再鼓勵金融機構,尤其是國內銀行能再進一步整併,擴大規模,但銀行局發展,國外銀行的大股東若發現銀行因為規模小,不利競爭,再增資投報率低的話,就會考慮賣出股份或推動合併,但在台灣市場上,銀行大股東較不願意賣出經營權,因此較難推動併購。
但銀行局評估,中小型銀行已逐步感受資本要求的壓力,且規模不夠大,也不利於獲利,預估未來會逐步出現上市櫃及整併的風潮。<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