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灣主要電力供應者,台電公司長期肩負電力供應穩定及降低事故發生機率任務,為此,台電公司積極投入穩定電力供應之創新與研究,其中「輸電線路加裝防雷線」獲得今年第8屆「亞洲電力獎」的「創新電力技術」金牌獎。除此之外,「鍋爐檢測分析資料查詢系統程式之開發與建置」與「電力營運管理精進措施」分別獲選「資訊技術計畫」銀牌獎與「輸配電工程計畫」最優獎。
亞洲電力獎為表彰亞洲區域內表現優良且做出貢獻電力事業的獎項,堪稱為電力界奧斯卡獎,是由國際媒體集團Charlton Media Grou p舉辦;總部設在新加坡,自2005年起甄選績優電業及電力計畫個案,並將頒發的獎項刊登在亞洲電力雜誌及其網站上。2012年亞洲電力獎共頒發16類獎項;台電今年總共獲得一最優及一金一銀,獲獎的3 項計畫皆能提昇台灣電力供應的穩定度,讓民眾享有更好的用電品質。
台電表示,輸電線路最多事故原因在於雷害,為解決電力輸送過程雷害問題,台電公司特針對導線下方增設耦合地線之防雷能力進行深入探討。台電以導線、架空地線及耦合地線的實際位置分析幾何耦合係數,並以1978年至2011年69kV埔里至水里等線路的實際雷害資料做佐證,證實增設耦合地線可以獲得良好的防雷效果。
根據台電雷害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至1994年12月期間,即在未裝設耦合地線前,雷擊事故共發生33次;1994年12月裝設耦合地線後至 2011年12月期間,雷害已降為12次,雷擊事故減少63.63%,效果顯著。加裝地線不僅可以降低雷害次數,耦合地線的安裝成本,較安裝線路避雷器為低,一般線路避雷器安裝成本約新台幣380萬元而耦合地線安裝成本約新台幣265萬元,且防雷成效良好。
獲「資訊技術計畫」銀牌獎的「鍋爐檢測分析資料查詢系統程式之開發與建置」,可以讓電廠維護者迅速規劃維護事項、檢測位置與方法的參考,進而妥善規劃後續維護資源的投入。台電說明,以火力機組鍋爐為例,運轉至今,設備逐漸高齡化,破管事故的機率隨之增高。台電公司發電處為整合各電廠維修資料,使電廠能相互學習、吸取經驗,減少破管事故,提高機組的可用率,由電力修護處發起結合發電處、綜研所等完成『鍋爐檢測分析資料查詢系統』建置。
此一資料庫系統採用內建之遠端桌面連線操作方式進行使用,達成各電廠都能資料共享但有權限管控,經由統計分析程式之應用,進行區域性或年度統計,瞭解公司各電廠鍋爐之運轉狀況,透過此系統應用,將可達到公司內部資訊的即時分享與文件保存之成效。該系統可以提供電廠鍋爐O & M「知識管理」,善用維修、檢測、分析資料,提供維護改善措施、防制處理。事故處理過程查詢、研判破管原因以及防制處理方向,可讓破管搶修工期提早完成。甚至可減少公司機組破管次數,增加運轉可用率,增加營運收入。
由台電長期推動的「輸配電工程計畫」,這次也獲選為最優獎,主要在於該計畫改善了輸配電管理,提昇科學園區及工業區電力品質。 台電表示,技術創新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後盾,參與亞洲電力獎可拓展國際視野並促進電業交流,獲獎除肯定台電的成就與實力,更讓台灣電業的創新技術與服務在國際上揚名,使國際電業及產業界人士更加認識台灣。 <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