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明說:「一般公司服務可能是聯繫到業務人員,客服專線的工作就結束了,但富邦不一樣。」李其明接著說,通知到業務人員後,服務中心仍會後續追蹤,再次連繫這位客戶,了解業務人員是否協助客戶解決問題,並了解客戶的滿意度,李其明說:「就是要將服務作到更精緻,讓客戶感覺很窩心。」
王銘華也表示,在富邦人壽的客服中心內,不可能看見客戶大排長龍,所有的服務都必須盡速滿足客戶的需求,就連中午用餐時間,所有服務同仁都必須排班、輪值,務必要求不能出現大量客戶等待的狀況。王銘華強調,富邦人壽服務人員的臨場反應、公司對各環節人員的充分授權及支持,創造出不同的服務品質。
王銘華解釋,某些銀行要求櫃台行員一定要微笑、有禮貌、親切待客,有一定的服務流程等,客戶感受到好的服務,但總是覺得不夠真誠,有些銀行行員雖然自由行事,但客戶就是能感受到行員真心的服務,富邦人壽就是有這種理念,在一定的授權範圍內,由員工臨場應變,讓不同客戶進來都要能感受到服務的真誠與尊敬,這是種內化在工作環境中的理念,只要進到富邦人壽就能感受到。
李其明也說,壽險客戶一般與壽險公司往來比率並不高,投保後除了理賠,許多人都不會再接受到壽險公司的服務,但富邦人壽要求主動出擊,業務同仁要定期定時拜訪客戶透過不論是親訪或電訪,去關心客戶的近況、需求變化等,努力提高客戶滿意度。業務員要主動出擊,拜訪客戶,而客戶若親自到富邦人壽,更是要好好掌握機會,讓客戶感受到富邦的服務,李其明說,富邦人壽在訓練第一線服務人員上,非常強調「從心出發」。
李其明說,在富邦人壽與安泰人壽合併後,業務量大幅成長,業務員行銷大量的新契約,客戶最關心何時拿到保單、核保過程如何,富邦人壽後台行政作業為了維持保單服務品質不能下降,服務時間不能因公司合併而延長,許多人加班頻繁,李其明說:「有人加班到不用去健身房就瘦了5、6公斤。」合併過程中許多新生的問題,立即找到辦法解決,李其明說,兩家公司合併這麼大的工程進行中,但客戶服務品質卻完全沒有下降。為何能做到客戶滿意度不下降?李其明以富邦人壽董事長蔡明興、總經理鄭本源在合併初期揭露的12個字為答案:「人盡其才、人才互補、人才儲備」為答案,強調富邦金在兩家壽險公司合併初期就訂下策略,讓所有員工安心,繼續其服務熱忱,各自在崗位上發揮才能,李其明說:「從合併前訂下的人才策略,一直落實至今。」
王銘華也強調,兩家公司合併,原有的團隊受到尊重,合併過程中,有許多設計、措施讓員工安心、窩心及放心,讓原安泰人壽的員工自然而然融入新富邦人壽這個大家庭,繼續服務客戶,才讓客戶滿意度不下降反而還提升了。
為了讓客戶滿意度不止不下滑,還要不斷提高,王銘華說,富邦人壽去觀摩許多服務業、甚至台北市政府的1999,去了解市府如何解決市民各種問題,王銘華表示,這些都是富邦人壽想精進,從98分向1 00分的路上邁進。
富邦人壽客服中心每年要接250萬通以上的電話、有10多萬名客戶臨櫃辦理業務,富邦人壽要求這些客戶都要得到滿意的服務,如每月至少12萬通的電話,80%以上來電必須在20秒內接起來,93%的來電客戶在第一通電話就能解決其問題及需求,富邦人壽電話客服中心牆上有個大大的電子顯示器,顯示目前有多少客戶在線上等待,平均多久被接聽,一旦太多客戶在線上等待,馬上就有現場主管調度人力接聽,且這個電話客服中心是真正24小時有人接聽,晚間依舊能立即解決客戶來電問題。
李其明表示,富邦人壽電話客服中心有130多位服務人員,這些客服人員必須傾聽客戶各種問題,隨時能回答數百種保單的各類問題,連先前銷售的保單、現在正在行銷的商品、富邦集團舉辦的活動等,各種問題都要能回答。
好還要更好,王銘華表示,隨著客戶年齡增長、社會結構變遷,未來客戶可能面臨老年化、少子化等問題,如何讓年老的客戶獲得更多的服務及資訊,未來兩岸業務的服務網,這些都是富邦人壽未來要精進的目標。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