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股票集中保管而生的集保結算所,隨著有價證券在2011年7月全面無實體化後,一度高達200餘人、專門點股票刷條碼的最大的核心業務部門存託部也跟著調整,現在這個單位已不在集保的組織架構圖上,但集保每年每股純益(EPS)仍舊穩賺4元以上,是證券周邊單位的「金雞」。
董事長林修銘說,這是靠著轉型與多元化發展並建制平台經濟而來。集保現在又開始盤點並與時俱進規劃新種業務,並以「台灣大後台」實名為終極,以下是專訪紀要:
拓展服務 吸引外國取經
問:集保近年推出股東會電子投票、手機存摺、線上基金銷售平台(基富通證券)、跨境保管業務等都很創新,已經跳脫集保舊有框架,可說是亞洲集保的翹楚,很多國家還特地來台取經,是什麼初始動念讓集保走上多元化之路?
答:都是與「財務」有關。集保明年滿30年,草創時間財務收入100%與成交量相關:1995年證券市場全面實施款券劃撥制度、股票強制集中保管後,核心業務部門存託部一度達200多人,每天點股票刷條碼像個加工廠,不僅點出假股票,也因款券劃撥制度,投資人不必再抱著現金與股票到券商營業櫃檯交割,都刺激成交量的成長。到了2011年7月有價證券全面無實體發行,存託部人員開始調整並散至各單位,這個部門在2016年4月正式結束。
集保轉型重要階段的開啟,是2006年合併台灣票券集中保管結算公司。以前主要收入只與股票相關,合併票保之後,將公債以外的固定收益商品全部納入擴充,也開始接觸結算業務,包括興櫃股票結算、基金交易平台、境外基金申報公告平台,開始做產品端多元化,這時台灣期貨交易所成立,也接下結算系統業務。
集保一直是證券市場後台,後台核心價值,在效率安全與低成本,但規模、標準化才能達到效果。會做國際債券保管,也是發現收入太集中在證券期貨產品上,現在保管金額高達新台幣4兆元。
問:一般投資人都用得上的是電子投票、集保e存摺,與基金平台基富通證券,這些平台的發想為何?
答:啟動平台經濟的一個原因是FinTech興起,發展這些平台,是從公共利益與投資人保護發展,有別券商從做生意的角度。
集保e存摺也是從核心業務變化而來。概念是股票存摺本來要廢掉,但科技與環境的改變,改以手機存摺後,可以不必到證券商登摺,何況手機存摺股票進出資料直接來自集保,這也是精準投放,因為同樣做App,但我要這些人的流量與資料。
目前集保e存摺開通數共約37萬戶,第4季會發布擴充新功能的2.0版:新功能包括整合所有帳戶股票、做成資產配置與市值圖形化,讓投資人一眼望去就能了解總資產部位價值多少,並用密碼指紋等生物辨試做App的開啟,也會簡化該App向券商申請登摺程序,並考慮納入股票外的資產,較明確的是透過集保登錄的境內基金,未來持續發展更多新服務與互動功能。
轉型有成 改變商業模式
問:以傳統業務為核心,架構出滿足多方供需的「平台經濟」,如何規畫?
答:我們做法是「便民」、「客戶的痛」去找尋解決之道並從中發崛商機。
從集保e存摺來看,只要夠便民,就會促使主管機關思考是否也將銀行等其他業別納入,方便投資人全方位管理資產。從手機存摺延伸出來的生意還在規畫,會與券商共創雙贏,而且還要達到券商要的效果才能分潤,這就是平台經濟。
集保「平台經濟」逐步成型,讓我們從以前接收主管機關命令來執行業務,轉身成為服務型公司;從單純的參加人需求規畫,到建置與國外各公司合作來滿足多方需求的平台經濟;業務發想從原本的「上下一條線」,到「主管機關、集保、參加人、客戶」的Eco-system思考邏輯。
我們的商業模式就是「尋找價值」,客戶不再有侷限類別,現在多元化發展從財務眼光,依賴成交量的比重已低於四成了,與資產相關的也低於六成。
多元化另個理由是集保要定位為「台灣的大後台」,亞太區集保機構組織(ACG)也討論會員該如何多元化,我們則比別人更早並去試驗。畫出平台經濟的架構並不難,執行才難、要得到客戶與主管機關的信任更難,這是整個團隊的重點,資訊的絕對安全是核心。
問:集保將所有金融業後台作業逐步集中,難道不怕被駭?
答:國際趨勢已經是資料集中化做更有效率的運用,而不是分散,我們最重要的課題的確是防駭,但就如同台積電,怎麼會為了怕被駭就停止進步?<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