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全球化帶動保管銀行業務蓬勃發展,財金學者建議,台灣跨境投資資產規模逾新台幣30兆元,不論是政府主導(如四大基金或中央銀行)或民間機構法人的投資,都已是全球布局。挑選保管銀行也要全球化,可視地區和專長增加,或透過多重保管銀行架構,為台灣跨境資產做好把關。
德意志銀行日前在台舉辦一場「結盟共創台灣金融新紀元」論壇,邀集國內金融業者分享國際金融趨勢。前財政部長及現任清華大學教授呂桔誠在論壇中表示,台灣投資實力有利金融業者發展保銀業務。要發展跨國保管銀行業務,最好是與外商保管銀行合作,「政府將機會釋放出來,用台灣資產規模交換專業、引進外資,透過結盟跟外資學習,孕育台灣特有的跨國保管銀行。」
台灣投資實力到底有多堅強?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林蒼祥表示,目前四大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龐大,勞動局管理資產高達新台幣2.7兆,約數百億美元投資於海外股票及債券,其餘則在台灣證券市場。
前保發中心董事長及現任中華大學教授賴清祺指出,台灣是全球第11大保險市場,人壽保險為全球第九大市場。台灣保險業總資產為新台幣18.6兆元,可運用資金為新台幣16.8兆元,其中人壽保險業可運用資金為新台幣16.5兆元,2014年底壽險業已經投資國外50%,產險業也有20%。
台灣集保總經理林修銘表示,近年台灣海外投資風潮興盛,2000年時國人對外投資僅有286億美元,2014年底金額已攀升至4,800億美元,15年來成長逾16倍。隨著台灣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集保已與Clearstream、 Euroclear等國際清算機構合作,建置台灣國際金流基礎建設,並在國際債券方面初見成效。集保配合金管會金融進口替代政策,自今年7月起提供專業投資機構跨境保管國外有價證券服務,目前以固定收益商品為發展主軸,並將逐步擴大服務範圍,與全球保管銀行合作,提供權益商品服務。
保銀業務深具挑戰,德意志銀行亞太區現金及證券服務業務主管Mark Law分析,因為法令遵循轉趨嚴格,保銀要投入更多成本、符合法規需求,包括在全球設立據點深諳當地法令,投入創新金融科技,回應客戶需求提供更多客製化服務、協助提高收益,例如借券交易。
賴清祺認為,目前海外保管以美系保銀為主,隨著政府基金投資全球化,因地制宜,宜增加非美系保銀,或採取多重保銀架構,並增加借券交易以提升收益。
政府去年開放券商開辦保銀業務,雙向借券也即將上路,四大基金上兆台股部位或15兆散戶持股,將成為券商借券重要來源。林蒼祥指出,保管和借券有助券商走出營運困境,政府釋出商機時,若在政策上指導和運用跨境資產,挑選有獨特專長的外商保銀,做為次保銀或多重保銀,並推動其與本國金融機構結盟、引進專業,才有助孕育出台灣特色的跨境保銀。<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