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量販店(General Merchandise Store ,GMS)係為大型零售業以連鎖的方式,行銷食衣住行有關商品之多種類的大量銷售。簡言之,量販店是結合了超級市場和百貨公司的功能,並販售大量且多樣的食品及服裝,屬於一種倉庫型的商店,一般而言,許多大型量販店除供應日常生活用品、南北雜貨、生鮮蔬果之外,尚有電器、精品專櫃及百貨等分類項目,販售項目可謂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在量販業發展歷程而言,就美國市場而言,應可歸納為3種型態:1.Kmart型的折扣商店(discount store);2.Wal-Mart型的超大型超級市場(hyper market);3.郊區倉庫型的量販店(warehouse store)。這些類型的商店可因美國其幅員廣大,大小商圈區分鮮明,不同類型的量販店自有其市場區隔。各類型的量販店可依賣場面積由小至大、商品價格由高至低、商品品項由少至多加以區分,區位由市中心向郊外延伸,各類型的商店有各自的市場定位;反觀,地狹人稠的台灣,當國際業者爭相進駐各大都市內,勢必使不同類型的量販店造成相互競爭,甚至連帶影響傳統商圈之批發與零售業種,如百貨公司、批發業及小型零售店等。
我國量販店業於民國78年,由荷商Makro與豐群來來百貨公司合資成立萬客隆(Makro),以多樣化、低價格為主要策略,在桃園開設第一家後,許多國內、外廠商也紛紛投入台灣戰區,量販店像雨後春筍般設立在國內各地區。目前國量內販店的廠商,如法系的家樂福(Carrefour)全台共計有64家分店、大潤發(含大買家系統)共計有26家分店與愛買全台共有18家分店、美系的好市多(Costco)全台有8家分店、英系的特易購(Tesco)全台則有6家分店、以及較為本土化的台糖量販店全台有11家分店與大樂倉儲批發量販店等,近年來量販店發展迅速,已獲得廣大消費者喜愛,也改變消費者購物型態。
根據最新的AC尼爾森(2011)公佈的「消費者購物行為報告」,在調查整個亞洲中,在五個國家中包括台灣、泰國、韓國、中國大陸以及馬來西亞,量販店成為主要消費管道,大約有40%至60%的都會家庭消費者會到量販店採買消費性商品。我國量販店的發展速度已居亞洲之冠,平均約每22萬人就得養活一家量販店的密集度,在亞太地區中已屬最高。量販店業者為求擴張市場、提高市場佔有率,除採用低價化策略外,更以商品多樣化、廣告策略、購物空間大等作法,以取得經營的競爭優勢,造成傳統批發與零售業的重大威脅。
一般而言,國內量販店可歸納有以下幾種特質:1.採薄利多銷的銷售型態,營業利益率約在6%∼8%之間。2.為吸引消費者或小額零售商前來採購,提供購物專用的免費停車空間。3.量販店業員工人數,相較於其他零售業態為低(幾千坪賣場內僅需動用2∼300名員工)。4.量販店經營型態大型化與連鎖化。5.量販店定位為兼具批發商與零售商之間。
基於上述量販店之特質,已在國內掀起一場商品批發與零售市場的流通革命。近幾年來,可觀察得到傳統商圈批發與零售業日漸式微,也導致一些結構型的失業人口產生,造成國內商業發展已步入連鎖化與財團化,使得傳統中產階級之批發與零售業者,在這場流通革命中漸漸消失,換言之,近幾10年來國內大型量販店快速的成長下,已對目前的商業型態產生巨大的改變,且已造成社會的一群以傳統批發與零售業為生的人產生衝擊,及我國商業發展中的負面效應,此現象有關當局不應等閒視之,應及早提出因應措施方可。<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