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績效是最常用來評斷一家企業的指標之一。台電因為國際燃料 價格居高不下,鉅額虧損預估仍會於2024年報表上浮現,公司以年均 電價漲幅3%進行預估,全年度的虧損高達1,850億元。更直接受到燃 料價格波動影響的中油,號稱今年要拚虧轉盈,但紅海情勢引起的石 化價格起伏,此一經營上的大變數,隨時都可能讓賺錢的理想破滅。 躲不開相同因素干擾的還有台水,去年一整年虧損金額高達43億元。
如果從長期的經營成果來看,確實不能武斷的將國營事業與虧損企 業劃上等號,兩大指標公司台電與中油,也都有過獲利豐厚的高光時 刻,只是其不同年度的經營成果,容易出現大漲或暴跌的現象,且近 年來財務報表上出現的難看數據,因受到政策指示的約束而明顯擴大 ,也是不爭的事實。
解決這樣的問題,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就是漲價,而這卻是國營事業 最難辦到的一件事。對此經驗豐富的台電公司,即使對年度電價的上 調已有想法,仍強調電價須在保障弱勢團體與民生用電等前提下調整 ,且電價能否向上提升,須由電價費率審議會決定。把話攤開來說的 台水,堅持「用愈多繳用多」的原則,還超前部署了七段式收費級距 的新構想,但很快就被經濟部打臉,最後只能另出了個修正版的說法 ,一樣強調涉及民生經濟問題,需要進一步集思廣益,且定奪權不在 台水身上,要由水價審議委員會拍定才算數。
很顯然的,或因國際燃料價格持續上揚的外在因素,或受制長年售 價不動如山的內部壓力,或因政策以照顧民眾為前提等綜合考量,國 營事業被迫成為「護國神山」,犧牲了一般企業視為必然的追求獲利 目標。且大幅虧損的呈現,有時還會有幾分背鍋的味道,例如中油2 022年自結虧損數高達434億元,即因配合政策凍漲了天然氣價格,以 支援台電發電的需要,最後讓台電漁翁得利,兵不血刃賺了400億元 。
換言之,我們很難以正常的財務概念,解讀台灣各國營事業的經營 績效。而這樣表面功夫十足的結果,實在是弊大於利,首先是創造獲 利和出現虧損都和經營階層的能力無關,高階主管的職場守則以遵循 政策為第一優先,好官我自為之,豈能期待國營事業的經營效率能有 所提升?
第二件事也與人有關。要提醒新政府的是,台灣這些具有寡占色彩 的國營事業,都處在轉型的關鍵期,以中油來說,它迫於無奈配合政 策承受虧損事小,國際上愈來愈大的淨零減碳壓力,以及電動車取代 燃油車的新趨勢,才是這家國字號企業要面對的棘手問題,非常需要 有能力撐起一片天的經營長才投入參與,但上述的經營實況,很難期 待國營事業可爭取到高品質的人力願意投效。
而這些經過精心算計的權宜措施,真的有把問題處理好嗎?答案也 是否定的。以台電公司來說,思考虧損問題的處理方式是由政府提供 撥補,農曆年後即將召開股東臨時會,由經濟部編列預算增資1,000 億元,意即年年出現的龐大虧損金額,雖多數沒有透過價格機制予以 反映,民眾表面上仍適用偏低的電價,其實最後缺口的填補,用到的 仍是納稅義務人的錢。同樣需錢孔急的中油未獲准辦理增資,但轉型 計畫迫在眉睫,只能換個方式持續舉債,負債比已攀高至9成的水位 ,超越百億元的年利息支出,成為每年另一項讓財報數據難看的來源 。
期待即將走馬上任的新政府,要摒除掉形式重於實質的表面功夫, 最起碼,先做到讓各國營事業的經營成績,不論好壞都可以無需包裝 的完整呈現,才能夠對症下藥找解方,為國營事業的改革大計跨出第 一步來。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