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公會理事長糜以雍致詞時表示,疫情期間行情波動加劇,加上交易者對零接觸的數位服務需求大幅上升,促使原本疫情前數位轉型已較其它產業快速的期貨業,於疫情期間的數位發展得以進一步加快,截至今年10月,國內期貨市場電子下單的比例達95.77%。
此外,小型商品也成趨勢,糜以雍說,以交易品種觀察,今年前10月小台指日均量達31.2萬口,較去年成長27.35%,期交所今年也推出小型電子期貨,並即將在年底上架小型金融期貨,可望為資金規模不同族群,提供符合交易的多元化選項。
「去年,期貨交易已達3億4千多萬口的歷史新高」。金管會副主任委員邱淑貞肯定,期貨商的努力,讓交易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帶動交易口數再創新高。此外,經濟變化帶來的價格大幅波動,正好是期貨發揮避險功能的時刻。目前,期貨網路下單已達95%,這就是大家努力的成果。
邱淑貞說,去年金管會通過資本市場藍圖,包括將在制度上建立店頭衍生性金融市場的集中結算機制,明年可望看到IRS交易在期交所結算,也可望看到新台幣NDF交易在期交所看到。不僅如此,期貨是為服務實體而生,未來將可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倉單交易來避險,讓實體經濟在原物料階段就可以進行避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在專題演講部分,黃定容表示,目前國際主流趨勢,包括延長交易時間以及推出小規模期貨商品,對此,期交所也持續推出相關商品,如小型股票契約每口100股,可提供交易人以小額資金參與高價股交易。而小型臺指期貨,去年日均量超越臺股期貨,成為交易量最高的期貨商品。此外,盤後交易(夜盤)也於2017年推出,提供參與者更完善的交易及避險管道。
Christopher Fix表示,疫情期間,活動轉移到網上,今年實體活動僅占所有活動5%,而2019年約為83%。透過在專業投資者領域的影響力,使業務擴展到亞洲近180萬客戶,是2019年的85倍。未來,隨著台灣市場不斷發展,芝商所集團與TAIFEX的長期合作,將是幫助市場參與者管理其股票指數曝險的重要明證。
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副總裁洪湘雅表示,發展新商品很重要,目前,歐交所把原本歐洲跟美國公司債的指數期貨先下架,直接上了ESG標準的指數期貨,上市後才兩個月,已經有基金經理人用來交易或避險,很多歐洲的金融機構也認為ESG指數將來會發展成為一般的基準指數合約。未來,ESG相關商品,藉由背後代表的公司治理,將更受投資人重視。
馬來西亞衍生產品交易所中華地區主任時天表示,經過30年發展,馬來西亞衍生產品交易所的原棕櫚油期貨「FCPO」已是全球油脂界重要的價格指標。截至今年10月,FCPO成交量已達13,055,599手。在電子化交易方面,今年,也上線了大馬交易所電子化大手交易平臺(eNLT)。在夜間交易上, BMD未來也將推出T+1夜間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