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將於12月7日舉辦「2021能源願景高峰論壇」,今年主題是「綠能、綠金、綠生活」,邀請多位專家共同探討台灣能源轉型之路。萬皓鵬將以「前瞻綠能新科技展望」為題發表演說,並分享工研院在綠能科技的創新研發。本論壇由經濟部能源局、台電公司、工研院、永豐餘投控、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共同協辦。
萬皓鵬表示,以台灣地理與氣候環境,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具備相當大的優勢,政府也設立了2025年再生能源須到20%的目標,依照目前再生能源發展逐漸釐清相關議題,在政策配套、創新科技發展下,未來再生能源設置量將會更加速成長。
在太陽能發電科技上,工研院研發的TOPCon高效率太陽電池,模組效率高達21.5%,土地需求面積比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減少10%,已達世界頂尖水準,目前已將技術移轉給茂迪公司並開始量產。下一代的鈣鈦礦-矽晶堆疊太陽電池的研發,實驗室效率也已達25.1%,預計目標將達27%,可望居世界領先地位。
另外,具有優良風場條件的台灣,離岸風力產業也應運而生。工研院針對近海風力發電的穩定,研發風場建置的偵測技術,例如建置海纜溫度感測系統與海纜荷載響應感測系統架構,能降低海纜遭受外力破壞機率。風場陣風鑑別與分析技術則可提高對風況的掌握度,縮短運維停機期程。
萬皓鵬指出,儘管再生能源有所突破,但要到達淨零碳排的目標,如何降低化石燃料的碳排更是關鍵,其中氫能發電便備受各國矚目。目前台灣氫氣來源以工業副產氫為主,一年產生的工業餘氫量達千萬立方米。如果全部回收作為發電應用,預估可提供數千萬度電,除提高產業自發電比例外、也有助於減少電網電力供給負擔。日前工研院便以團體戰策略,打造國內氫氣發電團隊,攜手工程設備大廠帆宣、氫能源商亞氫動力推動餘氫發電技術,未來更可推廣至更多產業。<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