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太陽能發電裝置容量規劃20GW,光電業者對此目標都表示: 「很困難,挑戰很大」,最大癥結在於政府多頭馬車,申辦流程繁瑣 。社會共識有待「慢慢」形成的太陽光電開發,處處遇逆風,2025年 目標恐落空!
2020年7月7日,農委會公布修正「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 用審查辦法」,除不同意2公頃以下農地變更地目種電外,其他都要 嚴審,業界稱為「光電七七事變」,遭此規定逆襲,光電開發明顯受 阻。
在綠電發展強調「共生」,農企處副處長王玉真指出,目前是直接 在農地上種電,沒有共生,且一種20年,進而引發生態與良田變綠電 的爭議。
對此,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認為,這是各方不夠細 緻化處理,奇美是地面型光電,設備卻可和森林共存,這取決於設計 是否細心處理與生態共存。
台灣美國商會2021年白皮書也指出,台灣南部地區有大量未利用閒 置土地,「因為一系列複雜監管和政治障礙」,造成擴張速度緩慢。
國內光電業者亦有深刻體會。設備建置商永鑫能源董事長湯孟翰直 言,光電開發整合土地時,遇到不同主管機關,在最後關頭跳出來給 不同意見,例如業者依農委會公告整合土地,層層照會,流程蓋了上 百個章,環保署一句不適合,全案就泡湯,有的申請最後許可突然說 是濕地不能開發,前面努力都白費。
而行政流程多頭馬車更令業者困擾。湯孟翰說,設置光電場域,須 先向地方政府送籌設許可,並送能源局取得施工許可,地方政府會發 函諮詢各單位意見;進入地目變更後,有外部專家參與審議,且要面 對地方人士和環團不同聲音。這些正是光電進度落後原因之一。
另部會本位主義也讓協調很困難。太陽能設備廠元晶光電副總江郅 豪說,農委會要兼顧農民生計、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等三個面向,即 使休耕多年的農地也不能蓋太陽光電。政府只能尋找爭議小的漁電共 生或屋頂型替代地面型,即使副院長沈榮津出面協調,盤點出漁電共 生設置容量只有8到9GW,根本湊不足20GW目標。
去年光電裝置容量目標6.5GW,實際上只達5.82GW。江郅豪坦言, 光電業開發處處受阻,2025年目標恐要再往後順延。
此外,隨著光電占比增加,系統變動也很大。
台電調度處長吳進忠指出,每15分鐘光電變動率107年是5.7萬瓩( 57MW),110年10.7萬瓩,推估2025年達35萬瓩,意味前後15分可能 增加或減少,須有輔助服務(如儲能等)增加系統穩定度。
儘管有間歇特性疑慮及阻力,「發展綠能是對的政策,發電占比要 達20%目標,也不會太離譜。」江郅豪這麼認為。德國發展輔助服務 ,大量建置儲能系統,風光(電)互補,使綠電發展占50%,業者認為 值得我國借鏡。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