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經濟部長林信義上任後隨即邀學者專家組成 「核四再評估委員會」,於每周五晚間挑燈夜戰,前後召開了13次會 議,林信義本想凝聚未來電力發展共識,然而並未成功,會中對於核 電廠是否延役,核四是否續建,再生能源如何定位,針鋒相對,毫無 共識,二十多年來我們的能源政策就隨著政黨輪替而起落不定。
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能源政策又翻新頁,經濟部於次年提出「 能源轉型路徑規劃」,並訂出目標與期程,決定於2025年達成50-30 -20潔淨能源發電結構與非核家園願景,去年底公布的「能源轉型白 皮書」即以此為目標。
所謂50-30-20指的是燃氣發電量占比50%、燃煤占比30%、再生能 源占比20%,至於三座核電廠,屆時皆走入歷史。對照台灣2000年發 電結構:核能發電占20.8%,燃煤發電占47.1%,燃氣發電占9.5% ,至於再生能源只占3.4%。
2016年蔡政府上台時,核能仍占12%,燃煤46%,燃氣31%,再生 能源4.82%,再生能源還是很少。此背景下,要達成2025年能源轉型 目標,能源學者、專家及業者紛紛表示:「達標的機率非常低。」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表示:「依能源轉型白皮書目標 ,去(202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應該占9%,今年要達12%,事實上 ,去年實現只有5.4%,比2019年的5.6%還來得低。」這反映政府能 源轉型推動四年來,再生能源進度明顯落後。
核電照進度減 再生能源沒補上
再生能源範圍甚廣,政府近四年推動的主力是太陽光電、離岸風電 。依規劃2025年太陽光電要達20GW,離岸風電要達5.7GW。但最新統 計顯示,兩者執行進度,都遠遠落後。離岸風電原訂2020年底目標為 968MW,實際設置只有128MW;太陽光電原訂2020年要達6.5GW,結果 只達到5.8GW。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表示:「太陽光電20GW,需要很大空 間,其中地面型13GW所需要土地就高達2.5萬公頃,政府盤點後雖找 出這麼多土地,但還有地權整合、饋線問題,實際上能用的只有5,0 00公頃,土地不足,當然有問題。」
目前看來,2025年能源轉型,唯一跟上進度的只有核電廠除役,核 一廠於2019年除役,核二廠1號機提前今年6月停機,在核電逐年遞減 ,再生能源目標落後下,該減的減了,該加的卻加不上來,使得供電 逐漸吃緊,最後仍得靠火力發電救援。
天然氣仰賴進口 國家安全堪虞
偏偏攸關火力發電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面臨年底藻礁公投,一旦 過關勢將影響未來供電。梁啟源表示:「三接若蓋不起來,就算燃氣 電廠蓋好了也沒用。」
其實,就算三接如期完成建置,也不表示台灣電力安全無虞。台北 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張四立表示:「能源轉型讓燃氣 發電量提高到50%,而天然氣完全仰賴進口,等於高度依賴單一發電 燃料,非僅不利能源安全,對國家安全也是很大風險。」
梁啟源也持相同看法指出,台灣天然氣儲槽週轉天數,全年平均1 3天,夏季更只有7天,遠低於韓國53天,中國大陸51天,日本36天。 夏天颱風若肆虐一周,燃氣電廠將停擺,未來燃氣發電占50%,國家 能源安全堪慮。
除了燃氣占比過高堪慮,還有套牢成本問題。為了能源轉型不缺電 ,台電大量增建燃氣機組,張四立指出,2050淨零碳排、2030電業碳 中和國際趨勢下,國外許多燃氣電廠因綠電占比增加,發電時數下降 ,導致投資成本「被套牢」,無法回收,對台電財務風險十分不利。
而光電、風電先天上也有問題,容易受天候影響,一片烏雲,一場 颱風都會影響供電穩定。葉宗洸表示:「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 那是因以前核電占比20%,政府原擬以綠電取代核電,但再生能源不 可能當基載電力。」
台灣非沙漠 綠電難當基載電力
不過,有學者認為,只要透過儲能,太陽光電,離岸風電也有機會 做為基載電力。對此,台灣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黃重球分析:「這 得有自然、天候條件才行,例如撒哈拉沙漠白天有太陽,有光及熱, 晚上又有風,加上儲能設備,可以做某種程度基載電力,但台灣有這 個條件嗎?」
「對國人而言,穩定供電遠高於能源配比。」黃重球強調這個觀點 。他說,德國追求綠能,但從來不是要以綠能取代核能,保留所有傳 統機組,以備萬一綠電上不來,也可讓德國電力供應綽綽有餘,他們 更著眼能源安全、供電穩定。
黃重球提醒:「電力是個系統,不只是配比」,因此要從系統概念 思考才行。想想,太陽光電果真於2025年達到20GW,而台灣冬天電力 需求僅2.8GW,屆時傳統機組就得在中午降載,傍晚馬上升載,短短 2、3小時接受指令降載、升載,「這非僅是很大調適問題,對電力穩 定也將是一大挑戰,這些課題現在得未雨綢繆。」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