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20日剛公布最新外銷訂單統計,創下歷年同月新高,但台灣面臨嚴峻疫情,缺水又缺電,令工商企業界惴惴不安。儘管台電面臨再生能源進度落後,加上極端氣候愈來愈頻繁的挑戰,但歸根究柢是因為供電不足,癥結就在非核家園的能源供電結構有失衡之虞。
過去經濟部因供電吃緊,與廠商協調多參與需量競價或多使用自備發電機,希望降低企業對電網依賴度,同時減輕供電負擔。台電祭出需量反應機制本無可厚非,問題是,過去5年政府多次對外保證「台灣不缺電」,但現在卻要企業配合減少用電,前後說法矛盾,讓廠商難免擔心,一旦遇緊急情況,會不會難以調度?
這次缺電問題除機組故障外,背後真正原因是調度系統餘裕不足,也就是電源供應不足。儘管極端氣候、疫情及旱象都是突發情況,但台電備用電量預測失準、歲修排程僵化未具彈性,面對再生能源增加造成系統不穩定的演練不足,都是一周兩次限電的主因。
偏偏核二廠1號機因燃料池不足,六月中被迫提前停機,儘管是地方不准發證,讓台電無法興建乾式貯存設施,但中央的非核政策恐怕才是最大關鍵。
民進黨政府全力推再生能源,但在欠缺配套機制下,光有綠電卻無法穩定系統運作,每天傍晚太陽下山,台電就要擔心受怕調度餘裕不足,這些就是蔡政府非核家園政策過於躁進的結果。若能源政策真有問題,朝令夕改又何妨?更何況,缺電本就不該拉企業墊背,讓企業啟動緊急使用的自備發電機「協助台電降載」,一旦再有意外,企業損失誰來負責?又如何再拚出更亮麗的外銷訂單?<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