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之內連續出現兩次大規模、無預警停電,民怨沸騰。513停電或許還可部分歸責於台電員工操作不當,但517停電就完全凸顯供電準備的不足。從2017年815大停電到近期的兩次停電,顯示我國供電正進入一個不穩定的階段,蔡英文總統與行政院長蘇貞昌要求經濟部與台電迅速找到解決方法,但這並非經濟部或台電可單獨面對,而是整體能源政策需要重新盤點,找出轉危為安的新路徑。
回顧過去30年,包括1995、1999年的四次無預警大停電,多數跟地震、雷擊和土石流等天災有關,背後代表著供電網路的韌性不足,政府與台電因此投下鉅資改善輸電線路與強化變電所,加上1999年之後民營電廠陸續啟用,備轉容量率維持高水準,從發電到輸電端的提升,讓台灣維持了十多年不缺電與不停電的好光景。
但在2017年815大停電後,逐漸顯露出供電弱點,這與台灣的能源轉型密不可分。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上任後推動非核家園,核能在2025年逐步除役,台灣將失去約20%的供電量。照蔡政府的規劃,少掉的20%供電將由綠能取代,這面臨能源轉型的第一個挑戰:基載電力夠不夠?
過去我國的基載電力由核能和燃煤組成,尖載電力由燃氣與其他電力組成,在核退綠進的發展策略上,首先要面臨基載電力版圖的挪移。蔡政府認為基載電力可以由燃氣補上,這也是蔡總統設定2025年燃氣發電要達到50%的主因,但燃氣發電的先天限制是全數天然氣均要從海外進口,而且儲存有其限制,在夏天供電最吃緊時,燃氣庫存只能使用七到十四天。
第二個挑戰是綠能的發電特性,必須看老天的臉色。以513與517兩次停電為例,原因或許不同,但軌跡類似,就是在下午太陽能發電量走下坡後,供電餘裕就迅速縮小。舉例來說,中午太陽能發電達到320萬瓩,但下午3時以後受到降雨和多雲的影響,發電量掉至250萬瓩,兩者差距70萬瓩已是一部大型火力機組的發電量。台電在513與517兩次停電時,都承認太陽能、風電與水力發電不如預期是主因,未來綠能占比愈來愈高時,政府與台電必須要用新思維來調度電力。
第三個挑戰是總體電力夠不夠使用?台電在517停電後承認電不夠,但台電僅承認是「5月或機組密集歲修時的電不夠」,並稱5月歲修機組是為了在夏天供電高峰來臨前確保有最多機組可以供電。這兩次停電雖然對產業影響輕微,但已讓國人對政府能穩定供電產生疑慮。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台積電1分鐘都不能缺電。」政府與台電必須做到「任何時間台灣都不缺電」,因為電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也是蔡總統能源政策一定要做到的承諾。
政府必須從國安的位階重新盤點現有的能源政策,首要工作是確認短、中、長期都能夠有可實踐性的電源開發方案。舉例來說,蔡政府目前正面臨三接藻礁公投的挑戰,此案直接影響北部供電,但因事前缺乏溝通與評估,以致於現在面臨公投直球對決,讓未來供電存在重大隱患。第二件工作是重新擬定電源調度方案,要找到符合能源配比的調度方式。國外綠能開發較高的國家,近年已發現面臨新的調度挑戰,像是日落後的太陽能發電驟降,如何透過燃氣等快速機組調度或儲能設備的配套,都值得借鏡參考。
政府在檢討513與517兩次停電肇因時,若還是延續檢討815大停電時過度注重技術問題,而沒在總體能源政策的周全度上著墨,將會面臨見樹不見林的困局。蔡總統執政時的三次停電重創國人對其能源轉型的期望,也讓產業界的「五缺」疑慮更深。停電絕非胖手指或歲修不順的單一因素所致,蔡政府必須從這三次的跌倒處學得教訓。<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