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2017年6月通過開放「自動化投資顧問業務」(機器人理財),但該業務似乎叫好不叫座。金管會證期局公布最新統計,截至1月底共有八家業者開辦機器人理財,但資產規模合計僅7.1億元,較2019年12月底僅龜速增加1.78億元。
證期局統計,目前已有復華投信、野村投信、群益投信、富蘭克林投顧及鉅亨投顧、先鋒投顧、王道銀、兆豐銀等八家開辦機器人理財業務,其中群益、鉅亨、先鋒、兆豐銀行是在2019年才新增開辦,而瀚亞投信2019年曾開辦過但2020年已終止該項業務。
證期局指出,多家銀行也有推出機器人理財的業務,但證期局主要是統計銀行旗下投顧有經營機器人理財的業者。而投顧若要經營機器人理財業務,不需要申請,但必須符合「自動化理財顧問服務」(Robo-Advisor)作業要點的規範。
金管會指出,機器人理財是創新業務,業者需要一段時間研究開發、投資人習慣也需要建立,現在仍處於初期萌芽階段,有些業者是2019年才開辦,「未來看好這項創新服務在台灣的發展」。
若依國外研究報告,機器人理財全球資產管理規模2017年已超越2千億美元,預估到2022年全球資產規模可達1.44兆美元。
信託公會祕書長呂蕙容表示,「智能理財」與「理專理財」的差異,在於理專是面對面與客戶洽談,在了解客戶需求及投資風險屬性後服務推介,智能理財則是透過電腦問卷調查了解客戶的背景資料、風險偏好、投資目的及投資習慣等,再由演算法來選取建議的數檔基金或ETF等產品,集結成為符合客戶投資風險屬性的客製化投資組合,供客戶自行決定是否下單或由信託業者代為投資。
呂蕙容指出,智能理財的投資特點之一是「投資組合再平衡(Rebalancing)」,所謂再平衡一般指為因應市場多變的現象,由業者依客戶投資時的約定,由系統自動調整或通知客戶調整投資組合。
呂蕙容指出,業者推出智能理財服務主攻小資族、強調客戶只需千元即可投資,投資的標的以基金或ETF為主。一般客戶透過理專或銀行在投資基金或FTF時會產生的成本費用,包括購買時的申購手續費、信託管理費等。
但客戶採智能理財服務,通常可在這兩種費用有更多的折扣與優惠,對於精打細算的小資族而言更加划算,但信託公會提醒客戶需留意部分業者會收取平台使用費或帳戶管理費,因此就收費部分,仍須細算何者比較划算。<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