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交所總經理黃炳鈞表示,在2013年股票類期貨交易稅率從10萬分之4降到10萬分之2,在2012年的期交稅收是43億元,去年稅收已經增加至61億元,顯示降稅讓稅基擴大、稅收也因此增加,對市場是雙贏政策,期待期交稅還有調降的空間。
針對期貨交易,黃炳鈞指出,期貨市場採逐筆撮合,交易迅速,價格波動相對較大,且期貨市場為保證金交易,具高財務槓桿特性,為建立交易人風險控管觀念及因應期貨市場交易特性,期交所除持續辦理相關宣導活動外,並陸續推出相應的風控機制。
黃炳鈞舉例,期交所自2018年1月即陸續完成國內股價指數期貨及選擇權動態價格穩定機制,並於今年3月調整了商品保證金風險涵蓋天數,由一日調整為二日,以強化各商品保證金風險涵蓋程度;另揭示各商品流動性資訊,也為期交所重視的環節。黃炳鈞指出,為協助市場參與者了解期貨契約各月分及選擇權契約各序列流動性差異,期交所自去年底,在網站上新增「流動性資訊查詢專區」,交易人可查詢特定契約流動性資訊,做為衡量流動性風險參考。
黃炳鈞表示,國外指數期貨商品是期交所可以努力推行的部分。市場現在已有道瓊、S&P指數期貨,且其夜盤比日盤交易量更大。2017年推出後,夜盤日均量9.7萬口,占日盤比重10%,去年日均量21萬口,占日盤22%,而今年日均量則來到22萬口,占日盤27%,顯見交易機制有效活絡市場。
黃炳鈞表示,期交所已規劃在今年9月推出富櫃200指數期貨、美國那斯達克100期貨,明年推出ESG指數期貨,提供交易人更多機會,也為市場挹注新動能。
黃炳鈞表示, 現行期貨、選擇權、權證等交易均已採逐筆交易,在現貨市場也採逐筆交易後,將更有助投資人於現貨與衍生性商品間交易策略運用,而期貨市場實施逐筆交易過程可供參考,未來證券市場逐筆交易上路後,投資人須留意委託方式差異及運用,並用合適的下單方式。<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