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債券ETF因為壽險大買規模暴增,多數買盤瞄準穩定收益進行長期布局,然而近期常見特定資金在配息前夕大量進駐,致使既有客戶權益受到影響;為解決難題,投信開始推出配發「本金」的債券ETF。
群益投信和國泰投信是少數獲准可配本金業者,由於動用本金大幅解決資金挑戰,多家ETF發行投信也跟進送件,不過據傳近來因會計認列等問題,後送案件出現懸宕。對此金管會表示,正參考國際債券ETF配發本金實務,尋求適合台灣的解決方案。
台灣ETF發展良久,過去一段時間以股票型ETF為主軸,直到債券ETF才巨幅扭轉生態,特別是壽險大量湧入,部分資金偏好配息前進駐,對既有客戶配息造成稀釋,因此催生「配本金」的構想,創下台灣ETF首配本金。
最早在第3季,群益投信公告更改旗下三檔產業債ETF的收益配發政策,可在債券配息之外運用本金;國泰投信則在新募集的「國泰A級公司債」,直接納入可配本金原則,目前兩家投信皆在基金公開說明書與行銷廣告加註「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
這項作法在業界受到議論,部分業者認為,債券ETF配本金,形同接軌主動式基金,只要本金運用妥當,並不影響投資人權益;但也有大型投信主管擔憂,ETF配本金恐擴大追蹤誤差,尤其本金比重提高或配發頻率增加,勢對績效產生負面效果。
群益及國泰投信說明,收益來源雖可動用本金,但僅在既有客戶領息遭明顯稀釋時使用,而且配發本金的比重不高。相對市面常見主動式基金訴求高配息因而動用本金,意義完全不同。<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