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前的超低利環境,加上對於金融商品課稅的作法拿捏失當, 導致台灣發展為資產管理中心雪上加霜,而對於專業人才在所得稅方 面的「讓利」不足,同樣使台灣競爭力弱化。
中信銀副董事長利明(南犬)與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不約而同直 指,台灣長年的低利環境對台灣發展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已形成相當 大的殺傷力。
利明(南犬)指出,台灣長期處於低利率環境,不利設計高報酬金 融商品,進而使台灣投資人選擇海外相對高報酬的金融商品。李長庚 也認為,台灣長年的低利環境,將使國內資金流向海外追逐較高投資 收益率,且將造成投資人相對偏好國外業者的刻板印象。
元大證券董事長賀鳴珩認為,低利問題是資本市場為主的直接金融 太弱、而以銀行貸放為主的間接金融太被依賴作為籌資管道所導致的 惡性循環,使得台灣的利率太低,連外國企業都跑到台灣市場來借錢 。
利明(南犬)分析,利率太低,因此台灣金融機構大多以銷售佣金 較高的海外金融商品,來維持與推升獲利,像是2016年底台灣國際投 資部位淨資產已增至1兆1,016億美元,為全球第五大淨債權國,但國 內共同基金資產規模在2017年底仍始終僅在新台幣2兆元附近徘徊, 反觀國內投資人持有境外基金的資產總額,卻由2006年底的1兆3,64 5億元,暴增至2017年底的3兆4,959億元,極大的落差顯示台灣資產 管理業者並未隨國內資產管理規模大幅而蒙受其利。
對於金融商品因課稅問題受衝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集合管 理帳戶管理業務。北富銀總經理程耀輝指出,在政府實施最低稅負後 ,財政部要求集合管理帳戶要在「所得發生時點」課稅,即當年度有 投資收益,即便沒有配息給客戶,也要納入客戶所得課稅,但投信基 金則是「分配年度」課稅,許多銀行評估集管帳戶與投信基金無法公 平競爭,紛紛退出此市場,導致市場規模急劇下降。
利明(南犬)分析,相較於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及期貨信託基金均採 分配時課稅,但集合管理運用帳戶的信託利益於「所得發生年度」課 徵所得稅,而非「實際分配時」課稅,這使得民眾投資集合管理帳戶 的意願受相當的衝擊。
彰銀也分析,除了集管帳戶僅能對特定人銷售,不能主動行銷及廣 告,讓銀行業推動難度更高之外,就客戶而言,最重要的因素仍在於 集管帳戶是在所得發生年度併入課稅,但有可能在數年之後發生帳戶 虧損,卻不能退稅的情況,因此發展更加不易。
此外,利明(南犬)表示,所得稅不具競爭力也削弱專業人士留台 意願。香港和新加坡過去的所得稅是「固定稅率」,也就是不管所得 高低,稅率都是18%或20%,這種稅制鼓勵高薪分子更努力工作,但 台灣最高稅率卻遠高於香港和新加坡。
華南銀行則列舉,由於海外金融商品較台灣多樣化,且法規對金融 創新較開放,外匯也較無管制,且台灣的外匯避險工具也稍嫌不足, 都是有待克服的問題,此外,台灣金融開放程度較香港或新加坡落後 ,且市場也較小及閉鎖,也構成資金進入障礙。
台灣大學國企所副教授盧信昌則示警,以台灣為中心的全球資產管 理市場規劃架構,少了人民幣部位及大陸市場,僅側重美、日或是遙 遠的歐洲資金,將無法平穩、均等發展。
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認為,國內外不同類型的財富在台灣 交流的程度不夠,將是台灣發展為資產管理中心時面臨的最大問題。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