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發展資產管理中心,「本土基金總是養不大」成為政府必須 面對的另一問題。北富銀總經理程耀輝與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張錫均 特別提及台灣的境內基金的規模遠低於境外基金,該問題若不解決, 甚至會產生惡性循環,使境內基金和境外基金規模的落差愈來愈大。
元大證券董事長賀鳴珩則觀察,全台灣現在130檔基金,除了超過 一半都作槓反式基金,更有超過1/3的基金規模連2億元都不到,與境 外基金的落差由此可見。
張錫則指出另一個隱憂。他分析,基金規模太小,導致外資才投資 一點錢,就將超過規模的10%,馬上就「碰壁」,產生惡性循環,因 此,如何把自己的共同基金先「養大」,是當務之急。
程耀輝認為,雖然主管機關已給予符合深耕計畫資格的境外基金業 者優惠,包括加速審核、引進特殊型基金,然而國內投信基金欠缺相 關產品,因而更拉大境內外基金規模的差距。
從數字上來看,境外基金深耕計畫尚無法有效提升國內資產管理規 模,整體境內外基金規模的消長仍持續,主管機關當初希望透過差異 化管理擴大國內基金規模的立意,現在則更需要國內基金業者提供符 合客戶需求、且具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實現。
程耀輝建議,主管機關應修改一些規定才能改善上述問題。例如, 主管機關對於銀行提供客戶結構式商品仍透過行政命令的制定、或以 金檢要求業者自律、提高客戶申購資格門檻、結構型商品採取集中度 控管措施等,因而限制了銀行對於結構式商品的提供,且該做法相較 於其他亞洲國家如香港、新加坡等地是著重於教育訓練和風險揭露的 方式並不相同,也因此降低了資金留在台灣的吸引力。
張錫認為,像境外基金開放得早、銷售通路集中、國內基金產品不 夠齊全等,也都是國內基金規模一直沒辦法勝過境外基金的原因。張 錫認為,當國內基金規模提高,就會吸引外資青睞,國內資產管理機 構就更有財力聘請更優秀的人才投入,在人才、資金持續匯集之後, 國內基金規模就會再衝高。
台灣在基金商品銷售面臨的另一項新挑戰,程耀輝認為,是金融工 具複雜化,導致客戶理解難度及商品銷售難度均雙雙提高。他指出, 運用這些新工具的金融商品固然可以使得投資決策更為客觀,降低人 為判斷錯誤的可能,但也使得金融工具相形複雜,對投資人難以理解 ,此時銀行、證券等通路在銷售這類型的金融商品時,銷售人員的教 育訓練與銷售流程的風險控管是否到位,對於執行成效將產生相當的 挑戰。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