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2015年規畫離岸風機發電規模在2025年達到3GW,於今(2017)年10月更進一步提升至「遴選3GW及競標2.5GW」之目標。不過,目前國內只完成二架示範機組,剩下8年時間,台灣準備好了嗎?
財團法人中技社與中華經濟研究院特別於2017年11月14日舉辦「綠色金融暨離岸風電發展之風險與前瞻國際研討會」,邀請到20多位國內外產官學研界代表,共同深入探討,期盼各界帶來跨領域的啟發。
中技社高級顧問詹火生致開幕詞時表示,我國離岸風電發展,尚處於初期階段,由於離岸風電專案複雜度遠高於太陽光電專案,單一專案金額也高,使台灣離岸風電專案在融資方面遭遇相當多的困難,其實台灣風力專案融資並非缺乏資金來源,而是國內金融機構缺乏承作經驗,不敢冒然承作聯貸。
依據國際經驗,推動離岸風電不只要考慮工程技術、法律、財務、會計等,也要評估是否有長期且明確的政策發展架構,還有誘因機制、規模評估、廠址條件、氣象條件、海事工程、電網連結、產業發展規畫,乃至環評等議題皆攸關產業的發展。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則表示,針對離岸風電產業,台灣與國外都面臨不同的挑戰,除了政治與經濟的挑戰,在綠能政策、建設、科技、融資,以及產業發展上也缺乏足夠的實務經驗,此次研討會期盼探討上述所拋出的問題,然後要針對政策進行研究以解決問題。另外,也藉由分享國際成功案例的經驗,並提供台灣政策建言。
施俊吉:台灣有信心推動離岸風電
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表示,為達成非核家園目標,行政院於今(106)年1月推動通過「電業法」修正草案,優先開放綠電,未來將分階段鬆綁電業,加速國內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應用。此外,日前行政院已經核定綠色金融行動方案,此方案的短期目標在於協助離岸風電業者取得風場籌設及興建前期所需的資金,目前金管會也正積極推動之中。
他強調,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還在初期發展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與國際經驗的支持,由於發展離岸風電所涉及的技術複雜、初期投資龐大,投資回收期長,加上台灣地理條件特殊,必須克服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的挑戰,並不是單靠民間力量或市場機制就能達成,因此政府也會全力排除困難,積極建構友善綠能的環境。
施俊吉指出,除了完善基礎建設及法規制度,政府也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加強與民間合作、推動產業技術升級,同時引導資金進入再生能源產業,創造出可行的市場機制及商業模式,讓綠色產業蓬勃發展。
他認為,台灣發展離岸風電具備先天優勢,全球頂尖的20個風場,有16個在台灣海峽。相信只要依照規畫,一一落實前瞻計畫的綠能建設,並做好相關配套,持續完善法規,未來離岸風電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及安全永續穩定的供電環境都是指日可待。
他也藉此次研討會宣示,台灣有絕對的信心推動離岸風電與綠色金融,希望在各部會及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實現2025非核家園,落實能源及產業轉型的目標。
發行綠色債券 補足綠能發展資金缺口
KPMG中國區合夥人朱文偉則從分析中國大陸綠色債券發展之現況與趨勢,談對離岸風電產業的影響。
朱文偉表示,所謂綠色債券是一種固定收益的投資工具,就像其他的企業債券一樣,其中最大的差別是要和綠色環保專案連結在一起。他進一步表示,綠色債券是全球市場受到關注的新星,發行綠色債券是目前固定收益市場炙手可熱的項目。驅動綠色債券市場,除了COP21聯合氣候峰會帶來的影響外,也意味著綠色計畫有融資的實際需求。
因為綠色債券不只是談融資本身,所要談的是有好的計畫來確保融資渠道的順暢,幫助補足低碳發展計畫的融資與投資的資金缺口。總而言之,把綠色計畫與綠色融資結合在一起,可以讓資金流到市場,才能支持綠色產業的永續發展。
一般投資人認為,離岸風場投資回收報酬時間較長,要有相當的決心。但離岸風場對於有相關專業的人來說,其實風險不見得真的那麼高,重點是在投資風險要轉化成投資人所能理解的語言。
綠色債券的重點是評估綠色債券的效率和效益,要評估綠色債券是否真的是綠色、有環保意向,還是只是打著環保的旗幟卻對環境有負面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的稽核和觀察,這也是很關鍵的風險因子。
完善政策與法規 降低離岸風電風險
ITPEnergised副董事Mark Leybourne,此次探討的議題是「政策與法規在降低臺灣離岸風力發電風險與成本之角色:國際經驗」。
Mark Leybourne表示,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必須平衡各個利害關係人不同的需求,在台灣也有碰到環保和綠色產業的相關問題,基本上,產業、政府,和人民要達成共識,才能繼續往前發展。其次,政策就是要有一個穩定與透明的長期計畫,讓投資人很清楚,未來發展政策是怎麼走,政府的相關政策是綠色產業能夠發展的關鍵。
發展綠色產業計畫,政府希望打造未來的方向,創造更多的工作與投資的機會,且希望計畫可以符合成本。而人民的需求是穩定的供電,電費不要太高,及低碳社會。在了解這兩個利害關係人的需求之後,還需要各方更深的互動與溝通。
此外,Mark Leybourne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