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前幾年燃料成本大跌之賜,台電好不容易,攢下800多億元的超額盈餘,宣稱要做為電價穩定之用。但電價穩定基金使用辦法尚未出爐,電價也還在相對低檔,就以「物價穩定」為由動支,不僅可能提早將子彈用光,電價穩定基金也恐怕淪為政府「小金庫」。
因國際燃料成本大跌,即便電價從2014年每度平均3.1元,連續三次調降至每度平均2.5元,但前年、去年扣除電價公式賦予的保證獲利,仍有各約335億元、493億元左右的超額盈餘。
電價審議委員會尚未召開,經濟部就原則決定,若電價漲幅不大,乾脆讓電價穩定基金吸收,如此一來,等於事先干預電價費率審議會公正性與獨立性,審議會及之後審查出來的電價,要如何獲得社會公信?
台灣98%的能源靠進口,之前國際燃料價格暴漲,台電年度虧損是以千億計,最慘時累積虧損一度逾2千億元;如果國際燃料暴漲重演,如今區區800多億元的超額盈餘,如何力抗燃料價格波動,起到「穩定」之用。
電價穩定基金到底該怎麼用,各界看法很多,有人建議顧及民生,只能用於民生電價穩定,也有人建議只補助弱勢家庭,甚至建議乾脆交還台電,以特別盈餘公積的方式保留下來,留做電廠興建之用,但無論建議為何,總是要經電價費率審議會討論決議,才依法有據。
事實上,太快動支穩定基金讓電價維持在低檔,對整體政策推動也未必有利,包括不利民眾凝聚節電意識,不利推動再生能源;低價耗能產業也還有生存空間,當然也不利產業朝高附加價值轉型。<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