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達PM2.5的霧霾因為對國人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甚至死亡風險而受到各界高度重視。文獻上對於霧霾的產生、來源與機制,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的研究。我國環保署的官網只大概說霧霾的來源是境內境外以及衍生,但是對於二種以上的物質在特定條件下如何衍生霧霾,環保署其實是不知道或至少無法精確掌握。
從國內統計資料推論,都市化的人口集中與汽機車輛排放增加無可避免成為有毒霧霾主要來源,對此部分應該不存在爭議。統計全國各縣市汽油柴油發油量,我們發現過去五年內國內發油量平均增加7%,發油量高於全國平均值的縣市集中在台中市、新北市、桃園市、高雄市、台南市等五都,而這五都正是霧霾最嚴重的都會區。
其次,近年來國外天然氣產量大增價格下降,政府投入鉅額資金建設天然氣卸貨、貯存以及輸送等基礎建設,以便大幅增加天然氣發電。統計資料顯示,過去五年間,台灣煤的總使用量增加1%,但發電用的煤卻減少4%;油總使用量增加6%,發電用油增加41%;天然氣的總使用量增加26%,而發電用的天然氣更增加29%。過去十年間,煤的總使用量增加2%,但發電用的煤卻減少7%;油總使用量沒有增加,但發電用油卻增加41%;天然氣的總使用量增加92%,但發電用的天然氣更增加100%。與過去十五年比較,煤的總使用量增加28%,但發電用的煤卻只增加17%;油總使用量增加6%,但發電用油卻減少53%;天然氣的總使用量增加215%,但發電用的天然氣更增加306%。
換言之,過去十五年期間發電用的煤使用量僅微幅增加,發電用油減少53%,唯有發電用的天然氣使用量倍增,而這也正是台灣霧霾變得嚴重的期間。由此可見,天然氣與霧霾的關係值得國人正視與進一步研究。
首先,一般人認為天然氣是乾淨燃料,但是這不是全然正確的觀念。燃燒天然氣仍然會排放二氧化碳(比燃煤發電減少50-60%)以及氮氧化物,而後者正是霧霾的主要成因之一。另外,以管線運輸天然氣的過程會外溢出甲烷,其強度二十年內在傳導熱下比二氧化碳的甲烷高86倍。我們都知道,甲烷是極其強大的溫室氣體,會導致全球暖化。
再說,環保基本原則是盡量降低污染源的污染濃度,一旦排放汙染,最重要的是利用大氣稀釋適能力,降低地面污染物的累積。台電燃煤電廠煙囪排放高度250公尺,大致上已經高於太陽下山後的邊界層,汙染物得以稀釋。相較之下,天然氣與燃油電廠以及各種交通工具產生的汙染物,都屬於近地排放,汽機車的排放2公尺以內,天然氣電廠的排放高度大約只有30到50公尺,不利擴散。以全台灣最大的天然氣發電廠-大潭廠為例,由於煙囪高度只比廠房略高,經常可以看到氮氧化物特有的淡棕色氣體圍繞在煙囪附近,顯示其有累積不散的現象。
我們合理懷疑,排放高度低的天然氣電廠以及燃油電廠,很可能才是空氣汙染的元兇。若不能先行釐清汙染源來源,貿然大量增加使用天然氣發電,極有可能造成空氣汙染更為惡化的結果。
我們建議政府盡速以科學方法面對天然氣燃燒排放與霧霾的關係。具體而言,建議台電比較先進國家燃油電廠及天然氣電廠的煙囪排放高度是多少,而環保署盡速採用有效追蹤器以便直接量測汙染的來源、濃度與影響程度,尤其是可以考慮將半衰期很短的放射粒子加入燃料中,在不同時間與地點採樣化驗空氣中該粒子的濃度,搭配氣象資料與放射強度衰減,才能比較精準掌握有毒霧霧霾究竟是如何產生或衍生而來。
總而言之,解決霧霾問題已經是蔡政府刻不容緩的重大國計民生議題,絕對不能只是事事都怪鄰居,又天真以為天然氣是零汙染,燒再多、怎麼排放也沒關係。<摘錄工商>